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璐 《理论月刊》2007,(11):125-127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怪蕴涵浓厚的佛教气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叙事与女性生存、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女性叙事与性别修辞三个方面对严歌苓新作《第九个寡妇》中的性别修辞进行了解读,认为《第九个寡妇》还原了女性的性别场景,完成了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和对大历史中女性生存的体察;通过对民间生存伦理的挖掘质疑了革命伦理的民间生活的伤害;《第九个寡妇》还通过对女性外部经验的书写透视历史中的女性与女性经验中的历史,从而为性别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春秋》2020,(3)
正凡仙侠必蜀山,无青丘不狐狸。狐妖化人作为我国古代传说的主要素材,在《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诸多志怪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有的作品对狐仙的发祥地和出处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而大部分作品中,只要提到狐仙的发祥,大都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名曰"青丘"。  相似文献   

4.
王红 《求索》2013,(8):119-121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十八层地狱等观念对本土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佛教地狱观具有恐怖、冷酷、受难等特点。六朝志怪小说集中表现了中古时期本土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地狱观、复活信仰等无不带有浓郁的人情味与世俗情调。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地狱鬼神观在早期传播中比附中土信仰观念得以流传,并借助志怪小说丰富的复活情节得以发展,该观点以“死而复生者”之口宣扬佛教以扬善惩恶。发展到唐代,佛教地狱观才彻底摆脱文人小说的比附手法,出现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完全本土化的宗教剧目,此后,地狱观等佛教诸佛经义理中占据了中国民间信仰之核心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民间思维。  相似文献   

5.
东亚反性侵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以韩国电影《熔炉》为典范,形成了倾向于受害者的伦理立场、善恶分明的人物、悲剧性结局、煽情风格等成规,将现实主义美学与类型叙事结合在一起。《嘉年华》沿用又创新了反性侵电影的叙事成规。东亚反性侵电影结合本土现实议题、挑战或部分沿用传统性别观念,将反性侵议题与民主化等问题相结合,使电影成为文化公共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及其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媒体的社会性别导向,从而影响着公众的社会性别观念.本研究报告描述了江苏省大众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尝试性分析了大众传媒工作者在不同社会性别观念支配下的社会性别行为取向;并就妇女组织促进媒体表现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进行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倾向值得分匹配和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性别观念现代化影响在青年女性中表现更明显,且随着数字转型的深入其效应逐渐增强。因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高青年女性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性别观念的现代化。研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正在为当代青年女性赋权,其在促进青年女性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同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变革有:等级制度被打破,人们突破了生活中的诸多条条框框;伦理观念由“务虚”转向“务实”。人们开始重“功绩”,轻“祖荫”,礼仪形式由“繁”化“简“,人们的观念由维护“礼仪”转向维护个人利益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通过对亲身参与的一次电视谈话节目的分析,揭示了在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号称第一传媒的电视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电视编导有意、无意中流露出的对男权优势的肯定及对传统性别定化的认可,无疑会对大众性别意识产生错误导向.作者指出,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加强对制媒者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肇自司马迁《史记》“八书”,后为班固《汉书》“十志”所因循完善的书志体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史通·书志篇》云:“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在这里,华峤以下,均是魏晋六朝史家,他们的著述都已散佚,其所撰书志更名曰典、录、说,还有易名曰记,或仍以志为名的。但后来有的论者,由于对大量散失的史著(佚史)缺乏应有的重视,或是揣摩不周,只注意到今存可据的史著,如二十四史书志编纂  相似文献   

11.
顾希佳 《思想战线》2002,28(2):109-113
“渔夫水鬼”型故事在我国民间的流播极广。把古代典籍文本 2 0多例、当代采风记录文本 80多例加以梳理和比较 ,即可看出该类型及其亚型 (水鬼仁慈型与渔夫劝阻型 )早在南宋就具雏型。此类型故事还可分别与其它故事类型拼接 ,成为一种复合状态 ;或是又加入一二个情节单元 ,使得故事更为纷繁多姿。此类型故事的特征 ,与中国鬼文化发展脉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2.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作品中 ,叙述者可以种种方式对于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文本本身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于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来进行。它既可以仅仅是装饰性的 ,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 ,也可作为叙事文戏剧性结构的基本部分而起作用。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所出现的种种叙述者干预。其巧妙的运用不仅使叙述者干预与叙事文融为一体 ,而且达到了独特的修辞目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再到中华民族一元理论,经历了小民族观到中民族观,再到大民族观的演变过程;由民族歧视和不平等变为民族平等。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扶植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民族政策。本文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对民国时期的民族思想和理念,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内容及历史价值等做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5.
论清代再婚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特殊的妇女群体,清代寡居妇女在再婚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主要是指妇女的不嫁权与请求再嫁权。不嫁权的存在得力于理学贞节观念的影响,而请求再嫁权则更多源于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奥茨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个关注女性问题的小说家。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审视,她在《奇境》中超越了性别的限制与对立,大胆地尝试了理想的创作状态:“双性同体”。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的方式,从小说叙述视角、双重文本和叙述语言三方面探讨作家的这种“双性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叙述型的民族志表述表明研究者田野工作中主观、感性的经历可作为一种权威性并以一种复调的方式补充我们对对象全面的认识。理解女性经验,就需要对叙述中的性别进行解码,性别对阅读及解释赋予一定色彩,对性别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分析女性在社会及历史中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18.
妇女是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的中心,也是世界非政府组织、国际发展组织工作的重点。在社会性别视角之下,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妇女的个人经验,深入了解她们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将日常私人领域或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与权力关系、社会关系连接起来,以此达到女性的充权(empowerment,也译作赋权、增权),这是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新议题。本文立足于灾后重建过程中3位妇女小组领袖的成长,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探究妇女的个人故事,尤其是在特殊社会情境中困扰着她们的性关系、性别关系与性别角色问题,关注并认可她们的独特性,介入她们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性,回应她们独特的需要,推动妇女自我意识的提升与社会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编导上,坚持生活化的文化逻辑,精心选取充分反映当下民众集体生存境遇的英伦文化符号;运用音乐化的主题逻辑,撷取多种风格的本土音乐形式贯穿于"奇迹之岛"主题的诠释行程;遵循跨文化的传播逻辑,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成功地演绎了"奇迹之岛"的主题,达成了"激励一代人"的口号目标,成功实现了跨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趣”是我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唐宋,盛兴于明代,深化于清代,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诗论对诗歌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的多样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