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制约因素.加强地方法治政府建设重在落实,首要责任在于政府本身.同时,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能力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又是我国立法体制中的重大特色。从依法治国战略的角度考察,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法制建设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直接影响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并势必制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据以衡量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尺,是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评判行政案件是非曲直的准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这一规定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条例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即民族区域自治条例也是人民法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能力,营造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适合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对进一步完善契合民族地方发展特点的政府法治化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建设,对于强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行政环境,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的建设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强化公务人员法治化意识、法治化进程、科学民主决策、行政执法体系、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等理念、制度、政策和方法来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许多地方都提出了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而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效,需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参考依据。“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法治的有关理论,据此,我们认为,“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由立法指标、司法指标、执法指标、普法指标、法律监督指标、公共安全指标、社会参与指标、法律资源指标、法律服务指标、基础指标及其它指标组成。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制约因素。加强地方法治政府建设重在落实,首要责任在于政府本身。同时,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能力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这种模式自建立开始就体现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法定利益格局和调试互动关系,进而塑造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体多元关系格局。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关系既具有一体性,也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性与规律性,充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效率性与和谐性,取得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必须坚持不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街道(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推进社会依法自治的能力;增强社会组织依法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提高政府动员社会力量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政策中不仅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确立了单一制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处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基本方针,为当代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指向。从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来看,法治中国建设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成就已然转化为实践层面常态化、系统化的机制体系。具体表现为关注法治理念普及化的理论教育机制、聚焦法治理念规范化的制度化机制、专注于法治理念践行的行为化机制和侧重于以“三治结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统筹协调机制。这四种实践机制交相互构,共同形塑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2.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各地方、各部门各项事业管理的法制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法治河南建设是对法治中国的丰富与发展,其目标是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法治轨道上顺利运行,推进河南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目前,河南省整体法治水平与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建设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建设,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导,强化高水平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全过程建设。为此,在立法环节,针对性提高地方法规规章制度体系质量与效率;在执法环节,持续性推进高质量法治政府建设;在司法环节,多维度加速健全司法运行机制;在守法环节,全方位提升政府培育质量与公众守法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同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国情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离性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法定性与广泛性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特点。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障下,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自发地形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示范机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机制生成的历史逻辑,遵循“权力型轨迹”和“社会型轨迹”两条路线;其理论逻辑受“示范效应”和行政自制的影响;其基本构造包括内生动力、行动逻辑、保障体系这三个要素。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机制的优化路径上,宜将示范创建工作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地方利益回归法治初心,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最后实现由法治政府迈向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为民理念的贯彻落实有赖于广大政法工作者深刻理解执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历史发展及理论渊源.要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使广大政法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执法为民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政法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新时期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法治思维突出法治的理念、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对公安执法主体自身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法治方式则是在执行操作层面强调各种措施、方法以及手段,严格规范公安执法者的行为模式的准则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和谐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文章就法治中国的目标以及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法治政府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那么首先需要的就是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至上、服务理念、尊重人权的理念、有限权限理念、责任理念、诚信理念、监督理念、程序法治的理念、权利救济的理念、行政民主的理念构成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格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利益上的分化和固化、民族理论上的观点纷争和模糊、治理体制机制上的失调和碎片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时作出回应和澄清,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如何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加快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这是一个需要从"何以必要、何以紧迫、何以可能"的逻辑进路进行全面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