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程序正义理念与司法鉴定制度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法鉴定活动应符合一系列体现程序正义的基本诉讼理念,即当事人平等、程序公开及证据裁判等。在这些基本诉讼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司法鉴定制度,主要内容是:建立中立的司法鉴定机构、采取措施确保鉴定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明确鉴定结论的非终结性等。  相似文献   

2.
胡萌 《法制与社会》2012,(12):72-73
多头鉴定、重复鉴定是司法鉴定实务中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困扰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难题。通过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从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结论质证、启动程序、统一标准等方面提出破解路径,使司法鉴定工更好的服务于诉讼活动,为诉讼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对于诉讼的判决结果作用重大,在实践中对于司法鉴定领域的若干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结论。结合现行的司法鉴定相关的规定以及司法鉴定实践,对于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的鉴定程序启动、鉴定申请准许、工程造价鉴定以及重新鉴定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一)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模式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采取的是对抗式的诉讼模式,诉讼程序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推进,与诉讼模式相适应,鉴定的启动程序也是由当事人自行推进的。双方当事人为了支持各自的诉讼请求,可以直接主动委托专家证人进行鉴定,鉴定启动的决定权是由双方平等拥有的,这种模式被称为“随意主义模式”。由于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鉴定的对抗来达到揭示案件事件的目的,也有  相似文献   

5.
构筑我国司法鉴定立法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 《河北法学》2001,19(5):59-62
司法鉴定制度是我国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司法鉴定领域的无序状态,严重 降低了我国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通过鉴定立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司法 鉴定制度,是我国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分析我国司法鉴定 立法现状,从司法鉴定的原则、机构、人员、范围、标准及程序等方面构筑司法鉴定立法 的基本框架,并对我国司法鉴定立法的模式和规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曾一度被炒地沸沸扬扬的邱兴华杀人案暴露出我国刑事诉讼司法鉴定领域一个长期未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即刑事鉴定启动程序所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之后,本文认为当前应当按照现代诉讼原则和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刑事鉴定程序加以改革和完善。最后,本文对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设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司法体制改革的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司法程序的革命。科学的、理性的以及体现时代特色的诉讼证据制度与规则已成为程序变革的核心问题。分析《司法鉴定程序通则》、重新鉴定的现状及成因,提出建议以促进司法鉴定立法体系的健全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法鉴定实行保密制度不利于保障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与我国司法体制及诉讼制度的改革精神不相吻合,在现代法治理念中,司法鉴定应当走向公开。并还论证司法鉴定公开制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鉴定机构提供司法鉴定时,发生鉴定错误在所难免.诉讼当事人因司法鉴定错误发生损害,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时,实践中往往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主张损害赔偿不仅存在侵权责任请求权基础,更存在违约责任请求权基础,发生请求权基础竞合.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应以司法鉴定错误得到确认为前提.受司法既判力的约束,只能在对原案件事实的审理程序中重新进行司法鉴定.因此,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在程序上受到严格限制,并以此决定其可主张的损害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0.
也谈现代司法鉴定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涉及诉讼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历经数十年 ,公检法司及相关院校等相继建立各自的鉴定机构。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对于促进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应有作用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 ,鉴定所暴露的弊端和问题越来越多 ,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有关部门相继出台鉴定的相关规定 ,但仍不能适应法制建设的要求 ,改革呼声日益突出。作为一名司法鉴定人员认为 ,在改革司法鉴定制度时 ,必须围绕司法公正这一主题 ,树立现代的司法鉴定理念。一、确立司法鉴定公正中立的司法…  相似文献   

11.
刘鑫  王耀民 《证据科学》2014,(6):698-715
专家辅助人制度是近年来我国诉讼法确立的一项新制度,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乃至实践操作层面,专家辅助人资格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都存在不足。在域外,存在与我国专家辅助人相似的一些制度,比如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美国的法院之友、英国的技术陪审员、意大利的技术顾问、日本的诉讼辅佐人制度等,这些国家在规定这些制度时都对专家的资格审查、认定设立了相应的标准和程序。笔者在借鉴域外相关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的同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从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认定标准、资格审查程序以及其他辅助性制度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撩开鉴定结论的"神秘面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作出的判断或推论.鉴定结论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鉴定结论形成的方式有逻辑判断、经验判断和规范评价.从本质上看,鉴定结论属于"专家意见".目前,鉴定中使用的鉴定标准有3种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性标准、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标准和基于建构主义的社会普遍接受标准.在诉讼中,司法人员和当事人不能对鉴定结论预设过高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3.
符合法律规范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意见在行政处理医疗纠纷上具有证明力,可以从鉴定人资格和条件、鉴定程序和方法等方面予以印证。但当其作为诉讼中的法定证据鉴定意见使用时,其证据力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与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存在不一致,应予完善,以提高其证据力。  相似文献   

14.
论医疗事故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事故纠纷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要很好的处理医疗纠纷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法规 ,必须明确医疗事故的法律性质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做出的鉴定结论的性质。笔者认为 ,造成医疗事故的不当医疗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因此 ,应是侵权行为。相应的 ,医疗机构对病员应予赔偿 ,而非补偿。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体制存在着很多弊端。对于鉴定结论的性质 ,笔者认为 ,从证据规则的原理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看 ,它应是卫生行政机关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的证据 ,而非依据。卫生行政机关和法院可审查其证明力 ,决定是否适用。这样才有利于做出正确裁判。此外 ,还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病员及其家属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潘志玉 《政法论丛》2012,(6):109-114
事实认定对于司法裁判具有关键作用,民事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靠证据来支撑的。测谎技术本身是科学的,关键在于怎么科学地去用它。测谎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可以归于鉴定结论之列。测谎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而且也不存在理论障碍,测谎证据的应用能为解决陷入事实认定僵局的疑难案件打开一扇希望之门。对待测谎证据,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民事诉讼中严格规范测谎证据的适用条件、范围和程序,并适时推动测谎证据立法化。  相似文献   

16.
许少波 《法律科学》2014,(1):194-200
诉前证据收集的指导理念是实质公正,诉讼程序一体论、诚实信用论、诉讼预防论及诉讼程序促进论则构成了诉前证据收集的基本理由。诉前证据收集是存在风险的,基于对申请人利益与被申请人利益、本案利益与案外利益、当事人利益与法院利益、当事人私益与社会公益平衡保护的考量,妥适的做法是通过法院在诉前收集证据,并将其条件设定为有利于预防诉讼和减免诉讼,以及裁判案件需要的关键性证据。  相似文献   

17.
崔玲玲 《河北法学》2012,(4):154-159
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特征于第三人利益而言变成了缺陷,审判程序的相对性和封闭性以及执行程序中审查的形式性成为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先天性缺陷。民事诉讼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第三人参加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的设置,实现了第三人利益保护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民事非讼审判程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事非讼审判程序在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民事诉讼学理界对这些程序的性质认识及称谓不统一,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务中某些程序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本文试图探讨它的涵义,对非讼审判程序设置的必要性及其程序价值、与相关程序的界限作一论述,以期为该类程序的讨论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理论上澄清一些有关非讼程序的模糊认识,增加它们在适用操作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小额诉讼程序的比较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苏 《河北法学》2004,22(7):145-149
简化民事纠纷诉讼程序,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小额诉讼程序解决大量的小额纠纷,实现小额纠纷诉讼程序的简易、快捷和高效,已成为世界各国诉讼程序改革的必然趋势。比较了一些国家的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及实践;阐明了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简易程序的缺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有益作法,对构建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0.
刘雅玲 《法律科学》2006,24(2):46-51
诉讼程序中设置诉讼权利的保障措施,旨在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诉讼主体地位,以求最终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实践中,面临死刑的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在诉讼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应该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