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立功的主体是犯罪分子,其中犯罪分子应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具备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体现自身意志,所以,犯罪单位能够成为立功主体.在立功的表现形式上.单位与自然人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范玉峰  巴秀丽 《工会论坛》2005,11(4):99-100
对于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私营企业的四种类型中,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私营独资企业和私营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这是处罚单位犯罪实质是处罚法人犯罪的立法本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构成累犯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必须是犯罪主体,而在单位犯罪的场合,直接责任人只是刑罚主体,而非犯罪主体。因此,即使犯罪单位可以构成累犯,直接责任人也缺乏构成累犯的前提条件。其次,在单位犯罪的场合,直接责任人是代替犯罪单位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处罚。这并非因为其自身负有刑事责任,而是刑事立法基于其在罪过与行为两方面参与了单位犯罪而强制其完全承担或部分承担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所以,直接责任人不能因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而构成累犯,也不能因单位构成累犯而构成累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公安机关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时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承包企业、单位的内部组织能成为金融犯罪主体;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金融诈骗罪均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构成要件;破坏证券交易管理秩序罪中"情节严重"的数额标准不能过低;保险诈骗罪存在未遂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论单位的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刑法人格与单位刑事责任能力的关系,其实质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单位的刑事责任能力是单位犯罪能力和刑罚适应能力的有机统一。单位具有独立的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表明单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单位应当具有一定的经费和财产,即为单位刑罚适应能力的保证。筹建中单位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终结后的单位,其刑事责任能力不复存在。对于变更后的单位,如果其在变更前实施了单位犯罪,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罚金刑的执行范围以变更后的单位所承受变更前单位财产为限。对于单位内设机构,如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行为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应当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财产,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6.
国家机关单位受贿罪刑事归责面临诸多困境,亟待消解。国家机关及其内设机构、部门能够成为单位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毋庸置疑。单位受贿罪是国家机关自身的犯罪行为,该行为通过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予以相应归责。当前,我国对国家机关单位受贿罪刑事归责乏力与虚置的现象并存,刑法立法上亟需对罚金刑的适用予以完善,同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国家机关单位受贿罪刑事归责予以不断优化,才能充分实现个案公平正义,逐步提升国家机关单位受贿罪刑事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业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其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犯罪客观方面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非公务人员,其他人员不能构成本罪;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犯罪目的。刑法学界对于本罪的许多问题,认识颇不一致,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时所采取的标准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业务侵占罪中的不少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罪是新刑法增加的一种犯罪,自规定后争议一直颇大,特别是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范围问题。医疗事故罪主体除了医务人员外,实习人员、医疗单位中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非医疗工作的人员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成为本罪主体,但是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构建仍然受限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实际上,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来处罚单位犯罪,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同时,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来衡量单位犯罪所处刑罚的合理性,其结论必然是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与理论应然状态的完全脱节。要走出这一误区,就应修正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理念,基于单位犯罪自身的特殊性来构建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单位犯罪中,我国刑法对犯罪单位与直接责任人员同时适用罚金刑的规定是正确的,认为这一规定违背了对同一犯罪主体不能重复适用同一刑种的原则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并且,本文也对单位犯罪中犯罪单位与直接责任人员的界定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1.
在实然层面,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累犯,在应然层面,我国刑法应当规定单位累犯。单位犯罪中,单位成员承担刑事责任应跳出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这一大前提的思维,单位与单位成员是并列、独立的两个犯罪主体,其各自的刑事责任应相互分离,单位成立累犯和单位成员成立累犯应相互分离,单位初次犯罪后再次犯罪可以构成单位累犯的主体,单位直接责任人员成立自然人累犯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包括单位和自然人。非法成立的组织和合法成立后以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组织以及名义被盗用的组织不具有单位犯罪包括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资格,而所有制形式和成员人数的多寡不能被用作单位犯罪包括单位共同犯罪主体资格的判断标准。单位内部的自然人可以个人身份而与所在单位共同实施单位共同犯罪,而单位外部的自然人可在单位的“犯罪代理权限”内或经单位事后追认而与单位共同实施单位共同犯罪,乃至构成单位共同犯罪中的“片面共犯”。  相似文献   

13.
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的甄别与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侵占犯罪的司法认定中,"其他单位"的外延应确定,犯罪主体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范围、犯罪对象中的"本单位财产"、犯罪主观方面"非法占为己有"等有关法律问题应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规定中的单位犯罪大多是行政犯罪,而由于单位自身的组织性与意志由集体决策的特性,对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研究,就不能仅局限于在刑法领域进行探讨,而应该在刑罚措施适用的基础上,从单位内部的制度完善及外界的配套监督等方面,探寻预防单位违法犯罪的新思路。因此,从行政刑法的角度研究单位犯罪的处罚制度,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也有利于立足单位的自身特征,明确处罚单位犯罪的价值目标,完善我国相关制度设计,从而有效预防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单位如果实施了单位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行为时,即使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能承担刑事责任,这就是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例外。但是对于单位内部责任人员能否追究刑事责任则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例外的现状和现有司法对策进行分析,认为在目前的刑法体系之下,处罚责任人员没有理论和法律依据。基于此,本章最后提出了从立法层面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测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受测人面对不同问题刺激时的生理图谱,判断受测人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痕迹。从而达到对受测人有罪与否的鉴别。科学地选择刺激信息,诱导有罪受测人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测试的关键。这离不开对犯罪现场的认识。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现场的方法.揭示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为犯罪心理测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犯罪心理测试科学性、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犯罪主体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一,经济犯罪的犯罪主体同其他刑事犯罪相比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在实践办案中,认定主体事实是贯穿着整个侦查活动的关键,对于犯罪主体的查证尤为重要。针对经济犯罪主体具有专业性、职务关联性、狡诈隐蔽性、内外勾结性、集团协作化等特点,研究不同的侦查方法及技巧,从而提高经侦办案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 ,世界各国如此 ,我国情况亦然。分析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具体刑事处罚规则 ,可以为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单位犯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的行为,严重侵害了童工的身心健康,妨害了国家相关法律的实施。本罪的主体为合法成立的单位,主观方面是故意。应对本罪的条文进行修正,以使其既适用于自然人犯罪,也适用于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20.
论流窜犯罪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案后迅速逃离是流窜犯罪最基本的活动规律。流窜犯罪在侵害目标、作案成员、作案地点和作案手段上有其自身特点。流窜犯罪的高发与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社会管理缺位、公众防范意识差、作案人反侦查意识强等因素有关。当前流窜犯罪的侦查工作存在着考核机制不健全、情报信息不畅、异地串并案难度大等问题。对此,应当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情报分析,加强管理和防控,以有效打击流窜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