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毒品犯罪极强的隐蔽性特点决定了此类案件的侦破难度较大,司法实践表明犯罪分子的立功是破获此类案件的非常重要的线索和来源。现行法律和相关法规对毒品犯罪中立功适用没有考虑到毒品犯罪的特殊性,有必要扩大毒品犯罪中立功的成立范围。  相似文献   

2.
立功是我国刑罚裁量中从宽处罚的法定考量情节,对犯罪分子立功的正确认定决定其罪刑的轻重,其中立功线索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功线索除主要来源于犯罪分子本身外,还来自于犯罪分子亲属、特殊身份人、律师以及其他犯罪分子等主体。不同的立功线索、不同的立功线索来源或不同的提供立功线索的主体,决定着所谓立功线索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大小。  相似文献   

3.
立功时间要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立功的成立条件,是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立功,从而对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准确量刑的前提。关于立功成立的时间要件,起始时间应为“犯罪分子犯罪之日起”,而截止时间可以限定为“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诉讼之日前”,犯罪分子在审判阶段的立功行为,应作为行刑制度中的立功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自然人犯罪后自首的相关问题,但是对于与自然人犯罪主体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主体是否也能成立自首却没有明文规定.单位犯罪自首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其自首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贯彻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单位人格否认之法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对于缺乏独立人格的单位所实施的犯罪,否认该单位具有单位犯罪主体的人格,进而直接追究单位背后操纵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单位人格否认论,以单位人格的二元构造和间接正犯的理论为基础,其适用范围包括单位缺乏合法身份、缺乏犯罪能力和缺乏刑罚适应能力的场合。幕后操纵者是自然人的,以自然人犯罪处罚;幕后操纵者是有独立人格的单位的,以单位犯罪处罚。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从自然人一元主体到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的刑法嬗变,关于单位犯罪的理论准备不充分,致使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缺乏理论的指导.在单位犯罪双罚制的根据上,刑事责任分担论较为可取.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上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认定,在处罚上也应与自然人犯罪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在于犯罪主体是单位。单位作为我国刑法的法律用语,与法人不同,单位是经法律确认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单位的社会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社会主体,其哲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内部结构上,单位犯罪中相关自然人的行为在主体、行为和罪过等犯罪构成要件上均具有二重性,这是界定单位犯罪和对单位犯罪实施双罚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帮助立功是典型立功的异化形态。帮助立功的困境是,因为帮助者因素的介入,犯罪分子的立功无法被刑法独立评价。帮助立功规制的重点不是帮助立功本身,而是帮助立功中的伴随违法行为,这是帮助立功正义性的“底线”。司法实践应当有限度地承认帮助立功。  相似文献   

9.
我国1997年颁布实施的新刑法首次在总则中专设两条对单位犯罪的定罪和处罚作了概括性规定,在分则条款中又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由于刑法理论学界尚对单位犯罪存有很多争论,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远未形成共识,加之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概念规定过于原则,甚至回避了矛盾,使得单位犯罪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相脱节,也使得立法规定的实际可操作性大大降底,不利于指导司法实践,由此引发了关于单位犯罪的激烈争论。本文试图围绕单位犯罪的最基本问题作一探讨。 一 从理论上讲,单位犯罪是自然人犯罪的对称。自然人犯罪,是指以自然人为主体的犯罪,单位犯罪,是指以单位为主体的犯罪,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从刑法第13  相似文献   

10.
立功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功是我国刑法中特有的一项从宽处理的制度,贯穿于犯罪分子到案后至服刑期满的整个期间。立功能否成立,应依据主体、主观方面、客观表现、法律效果等来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