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对法律全球化(或全球化的法律背景)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围绕此问题的种种争辩与分歧,皆有其历史根源和学说史背景。故此,对自古至今的自然法、国际法、比较法、全球法等理论与观念加以梳理、辨异,自可从中得出对正确理解法律与全球化理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法律理论》一书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一般法理学复兴的根据,并探讨了英美法理学和比较法遗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法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本书共分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法理学与特殊法理学、杰罗米.边沁、约翰.奥斯丁与一般法理学、法律地图绘制、全球化与比较法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脚步迈进新的世纪,中国法律史研究正面临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双重挑战。加强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是应付挑战的对策之一。本文对中国法律史研究对象、社会史中的“长时段”概念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结构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阶层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生活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以及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阐述,试图构建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 法律论证是近三四十年来在欧美学界兴起并且获得重要发展、取得重要地位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直到1970年,法律论证还主要是在法律理论(Rechtstheorie或"法理论")和法哲学的语境下进行研究.[1]"法律论证被当作法律逻辑亦即法律方法论或法律判决制作理论的一部分,而非本来意义上的法律论证理论."[2]随着律师和论证理论家们对法律论证的兴趣日趋高涨.法律论证不再仅仅被当作一种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而是被作为一项本来意义上的研究课题.对法律判决进行理性证立的问题,已经成为处于不断演进中的法律论证理论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5.
罗杰·科特瑞尔的《法理学的政治分析》一书提供了对法律理论的一种新的解读方法,即把规范法律理论放在政治语境与法律职业语境中去分析。这样的语境化分析进路有其"能"与"不能"之处,也为中国法律理论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受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影响,法律全球化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法律全球化已经产生亦更将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因此,法律全球化值得法学界探讨.本文试通过将法律全球化理论及其冲突内涵进行剖析,进而寻求解决法律全球化冲突的可能路径,以实现全球法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法律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理论是法学界提出的关于法律发展趋势的两种代表性理论。“法律趋同化”理论恰好可以对“法律全球化”理论进行修正和补遗,并且能调和关于法律全球化正反双方的观点。因此,“法律趋同化”理论更具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法律趋同化”理论的价值,对于推进法律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亚历山大·佩策尼克一生的研究重点在于法律论证理论和认识论,特别是法律与正义上的融贯理论,在《作为合理性的理性:论法律证成》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法律转化与法律证成理论。在他看来,法学结论、司法裁决等既可以在法律语境之中充分证成,也可以在它之外加以证成。前者为"法律语境内充分证成",其建立在既有的法律传统之上;后者为"深度证成",它们作为商谈之最佳化条件下尽可能根本的证成而被法律人视为正当的前提提供某种支持或者批判。他成功地将法律解释的分析与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核心的哲学、道德和文化问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民法上的客体有法律关系和权利两个语境,存在颠倒概念种属等逻辑矛盾.民法上的客体语境应限于权利,法律关系主、客体理论受前苏联的不当影响.客体概念源自哲学,强调主体的支配作用,客体理论由此烙上哲学印痕.客体概念应回归法学,为权利的形成机制.权利具有规范和事实的二元属性,应区分其客体与对象,使前者表征权利的规范性;后者表征权利的事实性.客体多元论导致了权利二象性的错位,权利客体应向一元论回归,统一为义务人的行为.《民法总则》不规定权利客体为其解释及理论发展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之形成得益于人性、技术、制度与政治环境等基础,当代法律发展无法摆脱全球化的语境.法律移植是后发国家学习先进法律的必经之路,而法律本土化考量的是移植来的法律如何与本土社会相结合.面对法律本土化问题,中国的立法者需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所移植法律在母国的产生和实施状况,并遵照法律的内在规律,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法律,实现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