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唐晓敏 《党政论坛》2011,(10):43-43
钱文忠教授曾说:“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  相似文献   

2.
钱文忠教授曾说:"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应该说,钱文忠所讲,确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萧珊 《党政论坛》2009,(6):17-17
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张家坝的一户农民家庭,虽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仍克勤克俭,在几个孩子中唯一送他上学读了书。1897年,刚刚五岁的刘伯承,进了本村的私塾读书。由于他聪明、勤奋,读过的《三字经》、《千家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和诸子等书一般都能背诵下来,并在书上做了许多圈点和批注,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相似文献   

4.
姜文净 《民主》2014,(6):32-33
<正>"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书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想不想读?""想!""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好不好?""好!"声音稚嫩却坚定,笑容羞涩却淳朴。在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后,民进永川区委会主委钟代华欣慰地笑了。这是发生在今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国庆节假期,回河南农村老家与奶奶的心灵相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奶奶出生于书香门第,今年92岁,我是她老人家的长孙女,从小在奶奶的故事里和奶奶讲的故事中长大,印象最深的是讲述的花木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影响最大的是《三字经》、《弟子规》和"好儿孙必读书"、"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忠厚慈善传家久,诗书礼义继世长"……从北京出发前,反复考虑给奶奶带些什么,最后决定自费印制200多份图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漫画送给奶奶和乡间邻里,奶奶说:这是收到的最好礼物!节日期间,奶奶陪我一起张贴并送给左邻右舍,融融的隔代亲情,蕴涵着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当我返  相似文献   

6.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7.
焦能  张兴发 《学理论》2012,(18):277-278
随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弟子规》又发挥其新的作用。《弟子规》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分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同时,谈谈笃行《弟子规》对和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融入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发表了《落日的辉煌》一文。文章的副标题是《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文章发表后,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外几十家报刊先后予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十年过去了,在全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迎来自己90华诞的今天,重读《落日的辉煌》,倍感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9.
董成家 《各界》2011,(4):95-96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这里地处偏僻闭塞的山沟,封建礼教积习很深。赵树理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受到长辈们的格外关爱。和别人家的长辈一样,祖父和父亲对他也抱着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从6岁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选择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镇。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妈妈找蝌蚪》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想听闹海哪吒的故事。”老师叫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第二次问,  相似文献   

11.
严隽琪 《民主》2011,(7):5-6
这几天打开电视,历史的氛围特别浓郁.如《中国1921》、《开天辟地》、《旗帜》等等,把我们带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急剧动荡、人民生灵涂炭的历史场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9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2.
林凯 《各界》2014,(3):18-20
我的恩师王雷鸣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教授的得意f1生。从大学始,就专注于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并完成《清代经济史》,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他曾同我讲,“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华文明最大的摧毁。  相似文献   

13.
晓明 《各界》2011,(2):80-81
李约瑟博士曾把中国的浙江大学称为东方的剑桥。他在1945年10月27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撰文这样说:在那里(浙江大学),不但有世界第一流的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还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那里是东方的剑桥。李约瑟博士发表这篇文章时,浙江大学正因躲避战乱,搬迁到贵州湄潭办学。文中提到的卢鹤绂,当年只有31岁。  相似文献   

14.
李宗陶 《各界》2013,(6):9-12
从23岁到29岁,他密集地写出了中煎熬,自称“精神残废”,一直到死,在的心灵。《雷雨》、《日出》等7部剧本。晚年,他在痛苦他都没能真正回到那个写《雷雨》时的自由自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同时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就要求,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辩证统一。在今年初全国省区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展开时,《人民日报》为此连续发表了中组部的两篇重要言论:《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和《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相似文献   

16.
李子迟 《党政论坛》2012,(12):40-41
1906年,当少年毛泽东识的字足够他看…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便找来《三国演义》,一有空闲,他就去读。1912年,毛泽东考取长沙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认定毛泽东将来定成大器,必须好好栽培,当即拿出《资治通鉴》供毛泽东阅读。毛泽东自此以后经常阅读此书。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接触到了《三国志》。  相似文献   

17.
押沙龙 《各界》2014,(11):65-68
隋炀帝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在《隋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里,他的形象已经够坏的了。在野史里头他更是从《开河记》一路坏到《隋唐演义》,坏得非常细腻,非常淫秽,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他占据着大隋天子的岗位,却一直干着加藤鹰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留日学生张丽玲拍摄的电视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本市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本刊与日本《爱华》杂志近日召开了该片座谈会。张丽玲小姐、《爱华》杂志社社长徐迪曼、有关日本朋友及本市影视界、部分报刊的文艺编辑、副刊主编近二十人参加了座谈。本刊主编王文伟主持会议,院长袁觉英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19.
李传玺 《民主》2014,(1):61-63
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  相似文献   

20.
史飞翔 《各界》2014,(2):2-3
2011年12月15日,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530l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复旦大学不同院系的200多位学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今天朱维铮教授将在这里最后一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坛,完成他命题的《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讲座的最后一讲。这将是朱维铮教授52年从教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所以很多同学都想记住这珍贵的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