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基本特征马来西亚华侨的发展过程有着和泰国华侨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若千特征。目前的马来西亚是一个联邦国家,它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仍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半岛的直辖殖民地和保护领(即现在的西马来西亚)和婆罗洲岛北部的直辖殖民地沙巴、沙捞越两个州(即现在的东马来西亚)的版图,但不包括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独立出去的新加坡共和国,因此,从行政领域看,马来西亚联邦包括了东马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较集中、活跃的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而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国内更是华人社团林立,而且尤其活跃。至2001年6月,马来西亚共有华人注册社团7276个(其中包括华人政党组织)①。在东南亚,甚至在全世界,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起源最早,其发展脉络也较为典型;而当前马来西亚华人经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加强。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华人留学生中占有…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80年)于1976年7月28日由马来西亚下议院通过,8月17日由马来西亚上议院通过,终于付诸实施了。这是侯赛因·奥恩总理亲自抓l的第一个全面经济开发五年计划。马来西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虽然只是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长期规划(1971—90年)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计划书本身便有430页,比马来西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71—75年)的计划书的份量多一倍,它的内容还涉及到政治与国内治安等问题,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更为周到。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81年至1985年)已于1981年3月27日提交到马来西亚议会讨论。本文拟介绍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一、第四个五年计划书的结构马来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回顾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时期(1971年至1990年)中的过去十年(1971年至1980年)的实际成绩;第二部分列示今后十年(1981年至1990年)的综合指标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1985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实绩在开放经济体制下,世界的经济衰退给马来西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其结果是:马来西亚经济1984年的实际增长率为7.6%,1985年下降到5.2%。1985年这么低的经济增长率起因于:国外需求萎缩、外债利息支付增加、原油生产削减。但是,1985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远远高于东盟国家的平均增长率(2.7%)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3.6%)。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占全国人口55%、信仰回教的马来族实行回教婚姻法,而华族和印度族则适用198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法律改革(婚姻与离婚)法令》(以下简称马来西亚婚姻法)。马来西亚婚姻法主要承袭英国法,但也考虑到华人的某些传统习惯。本文通过对适用于华人的马来西亚婚姻法和中国婚姻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国婚姻法律制度和英国对马来西亚婚姻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由西马来西亚(西马)和东马来西亚(东马)的沙巴和沙捞越两个州组成。西马的发展计划早在1950年就开始实施,而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后的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是1966年才公布实施的。东马两个州是否很妥善地纳入马来西亚各个五年计划呢?这两个州是否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而被视为累赘,仅仅作为一种计划外的附加物出现在计划里呢?总之,编制西马计划的经验是否可用来解决远未开发的东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迅速回升,加上世界市场对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制品)的需要普遍增长,这将保证马来西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1976年的头两个月,马来西亚的出口额比1975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21-22日,由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球化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仙踪度假村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受到马来西亚官方、学术界、媒体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发展部部长黄家定、马来亚大学校长拿督哈桑·B.雅各布教授(Prof.Hashim B.Yaacob)亲临会场,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马关系阐述立场及期望。马来西亚的多家主流报刊,  相似文献   

10.
1975年,马来西亚受到了日本(日本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的严重经济衰退的沉重打击。马来西亚对日本的出口额急剧下降,而马来西亚从日本的进口(主要是资本和中间货物)不得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由此便产生了双方在贸易差额问题上的一场奇怪的争论:马来西亚和日本都声称它们在与对方的贸易中存在着逆差。由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情况正在改善。但从长远看,问题(特别是有关初级产品的贸易问题)却依然存在,看来马来西亚继续不断地要求日本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让  相似文献   

11.
1973年,马来西亚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超过了1971—75年的计划增长指标(计划增长8.8%)。马来西亚的经济确实已从恢复转向发展,经济不断有所增强。一般预计197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也可增长1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可增长7—8%。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几个国家当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受到石油资源的益处)作为投资市场的有利地位不断有所提高。国外投资者鉴于马来西亚这个投资市场有利可图,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对鼓励外资投资电子工业(最长免税期限长达十年之久)部门订有极为细致的外  相似文献   

12.
序言马来西亚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从1976年开始的马来西亚第三个五年计划(即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便是要缩小这种收入差距,而且要探索其根本原因并消除其障碍。但从马来西亚的社会现状看,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3月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后,马来人保守派支持的土著权威组织(Pertubuhan Pribumi Perkasa Malaysia)①悄然兴起,成为当代马来民族主义的代表。土著权威组织的兴起与当前马来西亚政府推动的政治改革有关,也是马来西亚独特种族政治结构的必然产物。目前看,土著权威组织已对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改革和种族关系造成一定影响。一、土著权威组织简介土著权威组织是2008年9月马来西亚第十二届全国大选后新成立的马来人非政府组织,成员约30万人。②土著权威组织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 (一)新国家发展政策的制订经过与公元2000年的目标 马来西亚政府于1991年6月17日公布了以“新国家发展政策”为核心的第二个长期展望计划(1991—2000年)。用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总理的说法,此项计划是“马来西亚于公元2000年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新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今年,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月份的一期(2月10日)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1993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是:外汇储备,印度尼西亚113.8亿美元(1993年10月)、马来西亚154.4亿美元(1993年5月),菲律宾44亿美元(1993年10月)、新加坡454.7亿美元(1993年10月)、泰国243.8亿美元(1993年11月);进出口贸易平衡,印度尼西亚入超19.5亿美元(1993年6—8月)、马来西亚入超1.56亿美元(1993年8—10月)、菲律宾出超17.6亿美元(1993年8—10月)、新加坡出超14.9亿美元(1993年9—11月)、泰国出超22.6亿美元(1993年5—7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印度尼西亚上升了10.2个百分点、马来西亚上升了3.3个百分点、菲律宾上升了8.2个百分点、新加坡上升了2.5个百分点、泰国上升了2.8个百分点.货币投放量,印度尼西亚增长了19.4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增长了21.8个百分点、菲律宾增长了14.7个百分点、新加坡增长了8.7个百分点、泰国增长了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序言本文拟回顾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历史,探讨当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经济开发计划的课题及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等问题。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已经达到高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请参看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书》1985年与1986年版)。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月24—28日,马来西亚巫统(执政联盟"国阵"核心政党)举行最高理事会,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马来西亚副总理达图·斯里·穆罕默德·纳吉布·宾·敦·哈吉·阿卜杜勒·拉扎克(Datuk Seri Mohd Najib bin Tun Haji Abdul Razak)不战而胜当选巫统主席,并于4月3日宣誓就任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相似文献   

18.
姚珠铃 《东南亚》2007,(1):26-31
马来西亚是一个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国内有关国计民生的诸多经济领域都严重依赖外劳。目前数百万合法和不合法的外国劳工在马来西亚从事各行业工作,特别是所谓的3D工作,也就是脏(Dirty)、险(Dangerous)、难(Difficult)的工作。由于外劳的数量庞大,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颇多。马来西亚各界对外劳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一种观点要求减少外劳乃至最终停止引进外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外劳,应该继续引进外劳。无论如何争论,实际情况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仍然离不开外劳。马来西亚外劳的人数和来源马来西亚从50年代末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公营企业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1957年独立时,马来西亚已拥有29家公营企业,在随后至1969年的12年间,增建了54家公营企业,在接下来的4年里(1969—1972年),又建了67家公营企业。从1972年到80年代初,建立公营企业的势头不断增大,它们在马来西亚迅速地扩展开来。面对公营部门飞速发展的历史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在马来西亚,公营企业怎么能增长得如此迅速和广泛呢? 在第一(1956—1960年)、第二(1961—1965年)个五年规划时期及第三个马来西亚规划时期(1966—1970年),政府发展战略的目标是直接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马来西亚于1974年5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先后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等10余项经贸合作协议。随着双方往来的不断增加 ,我们有必要了解马来西亚的相关法律。为此 ,本文专对马来西亚的民商事管辖权制度进行探讨。一、管辖权规则在马来西亚 ,法院的管辖权或权限规则的渊源有 :(一)公约下列国际公约、条约或宪章已适用于马来西亚 :(1)《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2)《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3)《联合国专门机构特权和豁免公约》;(4)《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5)《<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