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制已初步建成。它既体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又彰显了中国意欲重塑国际能源法治新秩序的基本诉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机制建设、碎片化处理、现有国际能源规则的冲突协调以及大国能源合作等方面,"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为此,在未来的制度安排方面,其应进一步将重塑国际能源新秩序、促成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加强能源金融制度建设作为其重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来源、战略通道、合作机制、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布局,有效避免了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推进合作,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区域与跨区域能源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丰富、资源国出口多元化和消费国进口多元化需求契合、炼油化工技术和建设施工能力较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合作机遇。但中国企业在能源合作环境复杂多变、大国因素的干扰、非传统安全威胁、合作国的能源政策因素等方面也存在挑战。论文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2019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2%和43%,不断增强和攀升的能源需求需要借助于国际能源通道进入我国,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良好的国际能源通道合作机制是世界能源合作、能源交易及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现行国际能源通道合作机制的局限性难以解决国际能源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问题,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冲突事件不断发生。本文依托2019年4月在京确立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能源通道合作运行机制、畅通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创新进行探讨,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能源通道合作机制创新的路径和方向给出相关建议,为保障“一带一路”国际能源跨境海陆通道的顺畅合作,创建良好的区域性能源合作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建设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总体要求下,绿色"一带一路"应运而生。绿色"一带一路"在环境国际合作、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国际公共产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夯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也面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承载力低、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薄弱、软硬基础设施配套缺位等挑战。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在做实做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发展与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夯实民心相通的基础,不断巩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对话与合作已进入而立之年,且已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一带一路”绿色联通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清洁能源合作在联通依赖、战略对接与产业互补方面的基础日益坚实。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清洁能源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不断提升,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东盟+3清洁能源圆桌对话等机制相互配合;中国注重根据东盟各国禀赋与政策推进不同领域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强化标准规范、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绿色“软联通”。但双方合作仍面临多重阻碍,包括高碳路径依赖与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并存下的能源转型阻滞、东盟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及政治环境不确定的风险挑战以及域外大国围绕清洁能源项目和可持续基建的对华竞争上升。中国可加强在碳中和态势下与东盟绿色发展的战略对接,提升区域绿色联通中的综合性机制建设与议题性合作,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协调区域技术标准并推进东亚绿色产业链建构,以东盟为平衡中心同时推进新三方合作协调与民间“心联通”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是面向北部开放的窗口。"一带一路"把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强大动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积极开展跨境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互联互通,建立陆海联运国际交通走廊,扩大经贸和投资领域合作,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中俄两国还将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欧亚大陆交通走廊和能源运输大动脉。这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空间,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中长期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如能把"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为具体的国际制度与组织,不仅有助于减轻"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美国施加的制度羁绊,进而推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尚未形成自己明确系统的地区制度观和全球制度观。为此,从国际制度的特征和行为逻辑出发,提出国际制度战略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带一路"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并以现有"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推动现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建立。总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理念指导,系统构建新时期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穗生  郭丹 《东北亚论坛》2019,28(3):28-39,127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连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国同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提供了展示其国际领导力的平台,尤其是在美国的全球领导力衰退之后,其影响更加明显。但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严谨的经济规划和有力的外交行动。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使"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商业的可持续性,平衡中国自身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创造共同的价值观,激励其他国家与中国共创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9.
全球贸易治理机制为维护战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的开放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多边贸易体制缺乏公正性,区域贸易协定不断涌现,导致全球贸易治理出现"碎片化"趋势,非正式制度安排缺乏法律的约束力,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全球贸易治理机制的缺陷导致了诸多治理低效率问题,逆全球化浪潮就是贸易治理机制低效率的突出表现。此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日益上升,现行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所界定的利益分配格局越发不合时宜。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付诸实施,将会引领全球贸易治理机制变革,促进全球贸易治理向公正导向、发展导向转型,将整合"碎片化"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全球贸易治理提供新的多边合作平台。"丝路新秩序"为全球贸易治理机制变革设定新范本。  相似文献   

10.
吕江  张可 《东北亚论坛》2024,(2):34-46+127
“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十余个年头。这期间,尽管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诸多重大而深远的事件和变化,但共建“一带一路”却始终如一地向前迈进,成为国际合作中的时代典范。“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项目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合作的不断建构过程。其既承载了历史所赋予的文化传统,又彰显了时代所蕴含的制度生命力。而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能源合作极好地反映了这种制度建构的过程和优势。无论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的建立,还是能源治理观的变革,都充分凸显了这一点。未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应着眼于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通过创新性地运用涉外法治,保障“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韩国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韩两国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在韩国国内,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多元化的认知态度,但以积极、肯定者为主。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半岛局势与拓展国际空间等战略目标,韩国将主要通过加入国际机制、对接发展战略与深化经济合作等路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韩两国将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和深化与有关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框架,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不仅是各国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然而,相关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沿线国家的自然灾害呈现多发趋势,许多国家的承灾能力差,单凭一国之力难以应对巨灾冲击,另一方面沿线国家灾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合作基础薄弱。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应针对沿线国家自然灾害特征和灾害管理现状,合理搭建合作机制,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国家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3.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泰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重要起点和连接中亚辐射非洲、欧洲的重要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承担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前,中国与泰国已经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两国在金融合作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双方金融合作的障碍。因此,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密切中泰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强化中泰金融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区域和优先方向。中国在东盟推进"一带一路"时面临的经济环境较为理想。但是,主要受南海问题的困扰,当前中国在增进与东盟国家政治互信和维护区域安全环境方面仍面临着挑战。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离间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系、恶化了南海安全环境,因而增大了中国在东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的战略压力。中国应多渠道入手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中国应继续致力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其次,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第三,在坚持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应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并努力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机制整合问题,建立统一的经济规则能够深化沿线国家的合作,这种规则的建立可以从中国—东盟合作中寻求经验借鉴。本文在比较东盟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上,探求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经验,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和制定"一带一路"经济规则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农业外交是一种古老的外交形式,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外交提供了新契机——为加快中国农业的国际化经营及农业外交注入了内动力,沿线国家对于发展对外农业合作的强烈需求为中国的农业外交提供了外推力,中国与沿线各国资源的契合为中国推进农业外交搭建了牢固的桥梁。当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开展农业外交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包括对象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中国与对象国之间在农业合作中的技术层面问题、自然灾害与动植物疫情风险以及国内部门利益竞争等。要搞好农业外交,中国需要做好农业外交的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双边及多边农业合作机制,扩大与涉农国际组织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非洲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中在埃塞俄比亚的实践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通过"增长和转型计划"(GTP)进入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行列,其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建设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对接有利于补齐短板,实现上述目标。目前,中国已成为埃塞俄比亚制造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投资方。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埃塞俄比亚的实践仍然面临一些风险,其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社会层面。本文拟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埃塞俄比亚目前的国家能力对"一带一路"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对埃投资的机遇与风险,并对"一带一路"在非洲其他国家的落地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东欧国家多领域合作提出5年来,已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16+1合作"框架,收获许多初期合作成果,积累了不少可贵的多边合作经验。随着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日益显现出合作理念新颖、制度建设成熟等鲜明特征。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16国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其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是中国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南性文件。从其内容来看,东北亚地区尚未纳入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区域。无论是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目标来看,还是从东北亚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存在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重点合作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东北亚地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课题主要包括扎实推进中国与韩国相关战略对接工作,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加快提升和完善大图们倡议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在其他地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安全观下的中国能源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能源安全观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在能源外交多元化、能源外交机制化和新能源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面对能源供给安全风险加剧、国际能源秩序酝酿深刻变革以及新能源"双反"危机等调整,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体系,继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区域能源合作,深入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