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日本、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大国分别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了各自的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产业经济振兴的国家战略,这为三国清洁能源合作与区域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中日韩在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领域有着长达三十余年的合作基础,其过程呈现出“多层多元并进”和“新多边共治”的演进路径特点。但目前东北亚清洁能源互动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态势,体现为政治互信缺乏与区域能源机制建设滞后并存、高碳能源路径依赖与区域绿色竞争并存、域外国家干预与新能源地缘风险攀升并存的复合性挑战。在绿色竞合背景下,中国应发挥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大国的结构性优势,以碳中和态势为契机从机制创新、竞争管理、区域凝合和张力缓释等维度推进区域包容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清洁能源合作,从而在东亚区域能源治理新秩序建构中发挥积极能动性角色。  相似文献   

2.
邢瑞利 《和平与发展》2023,(6):105-133+158
东盟在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美国开展对华战略竞争重点争取和拉拢的对象之一。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总体上持积极认知,并采用了“借力”与“平衡”的双重应对策略,东盟与美国在该框架下围绕数字经济、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等核心议题领域的合作呈明显升温态势。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形成了分化双方关系的压力,但由于该框架与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在本质上存在竞争,因此也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鉴于此,中国应理性看待东盟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加强战略对接和提升制度合作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尽可能降低“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相似文献   

4.
温刚 《东南亚》2009,(4):26-31
冷战后,东亚地区兴起了以各种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代表的多边安全合作模式。中国在10多年的参与过程中坚持东盟主导,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协商一致和灵活非正式”的东盟原则,重点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和防务对话,主张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目的并探讨符合东亚特征的预防性外交。文章认为,中国应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并以“10+1”和“10+3”机制为基础,广泛推进地区安全合作议程的创设,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印度自从1990年代开始实施“东向政策”以来,与东亚国家、尤其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甚至与后者建立印度东盟“10+1”机制,并积极参与“东盟+6”和“东盟+8”合作。印度远在南亚,对与东亚合作十分积极,希望搭上东亚合作的顺风车,扩大地缘政治空间,对东亚地区施加战略影响。印度参与东亚合作给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战略挑战。  相似文献   

6.
2017年11月9日,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会议主题,以及"东盟成立50周年与中国关系现状和展望""中国—东盟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4个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2006年7月召开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区域“一轴两翼”新格局即“M”型战略的构想。该战略旨在通过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筑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深化拓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把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整体推进转化为从具体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深入的发展路径,是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纵深推进。服务贸易不仅是“M”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M”型战略的龙头和脊梁。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10+3"东亚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建立,使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得到了积极推动。然而迄今为止,涵盖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合作模式只能在基本遵循东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与创新,即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与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应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2016年9月8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智库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单位代表等100多人出席论坛,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东盟共同体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5个主要议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和探讨。本文对与会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其双边合作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202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迈进新阶段,双边合作翻开新篇章。然而,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QUAD)于2017年重启,2021年升级以来,其呈现了不断加强军事安全合作、拓展合作范围、以“QUAD+”扩容增员的发展走向,对中国—东盟合作的地区秩序、安全形势、战略互信和相互依赖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中国—东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因此,中国需要予以关注,多措并举,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各国区域认同模糊、区域主义弱势发展、合作机制竞争性复杂,经贸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存在亚太路径与东亚路径的分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加速推进及其协议落地,标志着亚太区域经贸合作的东亚转向开始制度化。东亚务实的区域主义迈进新阶段。区域国家明确的区域合作需求,危机驱动的务实合作经历与契合东亚社会文化传统的软约束合作方式,在其中发挥了合力作用。从今往后,中日韩和东盟国家构成的“3+10”“东亚中心”将逐步替代领导力不足的“东盟中心”,实现东亚经济重心、经贸合作中心和功能平台的统一。东亚经贸合作将在区域认同增强、协商渐进的合作模式成为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可望成为全球经贸规则和机制升级的新增长点,并在全球经贸秩序变革中引领平衡、协调、包容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2.
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是促进澜湄国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益补充,澜湄对话合作机制对构建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推动澜湄合作应充分依托"10+1"、"10+3"框架下形成的合作成果,有效衔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湄公河委员会"、"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等现有机制,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双多边协定的指导下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通过增强政策透明度、降低准入门槛、加强贸易和投资政策对接、简化投资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强化监管等措施推动澜湄合作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2019年9月17日,第12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汇聚智慧共识,共绘合作发展愿景"的会议主题,以及"新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影响""推进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合作与人文交流"等4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及研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基础、机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具有广泛的共同基础,因为发展清洁能源是两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两国实现经济转型、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的新抓手。此外,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共同性与互补性也推进了两国的合作。目前,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高端、战略性的双边合作机制,如中美能源政策对话(EPD)、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等,签署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协议,两国在风能、太阳能、清洁煤、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但是,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也存在竞争、摩擦与冲突,如清洁能源核心技术转让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从长远看,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共同利益大于矛盾与分歧,两国合作具有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是贯通欧亚大陆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构想。欧亚经济联盟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将成为欧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引擎。在对接合作的整体架构上,需要确立开放包容、市场主导、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各国政府和企业间的多主体、多层次合作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产能和金融合作作为优先合作的领域。在实施路径上,积极开展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话与合作,积极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使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 7月 2 4日至 2 9日 ,第 3 3届东盟年会在泰国曼谷召开 ,东盟合作机制取得新的进展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日显广阔。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过程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 )成立以来 ,每年 7、8月份召开一系列外长级会议 ,以推进区域内外的合作 ,称东盟年会。东盟年会经过 3 3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外合作机制 :一是东南亚 1 0国外长参加旨在加强东盟内部合作的东盟外长会议 ;二是东盟 1 0国外长和东盟对话国外长共同参加旨在推进东盟与区域外国家协商与合作的东盟外长后续会议。东盟年会的发展 ,从机制看经历了 4个阶段 :第一…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合作形式多样.东亚峰会是地区论坛,就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以促进东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东盟-中日韩合作("10 3")是基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必须以"10 3"为主渠道,辅之以"10 1"和其他东亚合作形式.中国应与东亚各国一起,坚持在"10 3"的基础上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防范日本等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负面影响和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盟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重点地区,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合作最成功的区域合作之一。在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教育数字化合作也将成为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推进教育数字化合作符合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具有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等广阔的合作前景。迈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和“一带一路”金色十年,可以通过突出优势,着力加强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丰富教育内容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的相关系列标准制定和加强中国教育数字化案例库建设等引领中国—东盟教育数字化合作;可以多点发力,通过推进教师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案执行过程数字化和学生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案执行过程数字化,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资金、技术、人才和数据等要素支持,助推中国—东盟教育数字化合作;可以优化教育数字化合作机制,健全中国—东盟教育数字化合作保障机制,防范化解中国—东盟教育数字化合作风险,不断促进...  相似文献   

20.
大国关系缓和、各方支持以及保持战略自主性与平衡性为东盟中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外部条件。但当下美国推动实施"印太战略",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日印澳"四边对话"等机制更多参与地区事务,这些均对东盟中心地位构成挑战。东盟推出《东盟印太展望》,试图通过概念、规则与合作领域等的重构,维护自身地区主导地位。但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缅甸政局变动和拜登政府继续加大对华战略竞争的影响,东盟努力的成效有限。中国-东盟对话伙伴关系3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对于中国妥处大国关系、推进区域合作以及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应正面回应《东盟印太展望》,加强与东盟的战略对接,支持东盟在一些具体议题上发挥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