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迎来加快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行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将推动职业教育取得更大发展。我们应当看到,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方面,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一些新情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从事中职教育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职学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当代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是生命意义的缺失。而如何让中职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已成为中职德育课程的价值诉求。找回德育课失落的生命意义,需要德育课教师挖掘德育教材,寻找生命元素;灵活教学方式,渗透生命教育;提升教师素养,崇尚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4.
和谐德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德育只有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和谐有效。  相似文献   

5.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改革发展中职教育的落脚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职教育就是要为中职生提供好的就业岗位,力争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而目前,中职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因此,面对中职教育的新机遇、针对中职学生的新特点,我们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以增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存 《青年论坛》2001,(5):69-70
社会的变革、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崭新的姿态审视和营造现代德育中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笔者认为,从当今青少年的主体发展水平及现代德育的要求来看,教育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来对待.合作是现代德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内容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在新的时代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堪忧 ,传统德育的理念有待转变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在此氛围下 ,心理教育应纳入传统德育的内容之中 ,使之成为德育的延伸和补充 ,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8.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姜献生 《传承》2008,(24):64-65
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主动施教与学生被动受教过程、学生主动寻教与教师引导服务过程、德育效果反馈过程相统一的动态的循环发展过程。这种模式的根本特点在于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主动施教与学生被动受教过程、学生主动寻教与教师引导服务过程、德育效果反馈过程相统一的动态的循环发展过程.这种模式的根本特点在于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传统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空洞化影响了其育人作用的体现,空洞说教或灌输式教育方式致使德育效果不佳。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容、教育功能贯通,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强化人文教育,突破高校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当多种角色的合作者,并通过建立高校德育运行新机制,在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荣辱观教育中德育网络的构建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符合信息时代品德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少年荣辱观的现状迫切要求德育网络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形成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5.
王仕民 《青年探索》2005,1(4):44-46
德育文化的政治功能就是指德育通过文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导向作用、保证作用、服务作用、稳定作用、协调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卓 《传承》2013,(11):79-81
[摘要]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8.
赵玉华 《前沿》2014,(23):127-128
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德育和高校德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必须有机融合,形成合力。高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各具特色。高校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在教育者能力、教育方式、教育重点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而家庭德育具有渗透性、榜样性、长久性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家庭德育与高校德育要形成合力,要在巩固基础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沟通方式、设置专门机构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钱发俐 《思想战线》2011,(Z2):384-386
研究从"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定义、现状分析入手,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困境、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阐述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回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德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我国主体性德育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初探、繁荣和平稳三个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对传统德育的反思、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征、主体性德育模式、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研究中尚存在着理论化、范围局限化、模式探讨欠清晰化、忽视我国国情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构建主题鲜明的德育模式以及策略实施具体化等途径,来落实主体性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