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为政》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言之所以为言也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  相似文献   

2.
感悟诚信     
诚信义解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在他看来,信、诚本为一义。考究“信”字的结构,是“人与言”相合,所以,“人言为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将诚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述的。 “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礼记·中庸》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4.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简体字)汉高祖曾经和韩信聊天议论将军们是否能干,各有不同。汉高祖问道:‘象我能指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诚信美德的民族,有着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开始疏远诚信,甚至出现了“诚信危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饶了常识     
近日闲谈中,有朋友竭诚吁请五界三行各式人等:“饶了常识。”常识,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极普通、极简单的知识而已。它一不作奸犯科,二不偷税漏税,三不贪污腐败,何以求之以一个“饶”字?朋友说,之所以为常识求饶,只因为时下一些人蔑视、违犯乃至践踏常识的事,做得太多了。如“随地吐痰传染疾病”,这是最普通的卫生常识,但明知故犯者随处可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常识,但口是心非,当面说人话、背后干坏事者并  相似文献   

7.
柔之道     
雨虹桥 《小康》2006,(1):93-93
春秋时二人辩阴阳孰强,难分胜负,求诸老子。老子不答,问:“吾牙在否?”道已无,再问:“舌在否?”曰还在。老子笑,再无言。老子智慧博大精深,《道德经》区区5000言,评透宇宙万物,道彻事理玄机。我爱此书,尤其爱水,看到了老子所提倡的柔、下、静、弱,悟到了易被人所忽视的力量、智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见一位教师批评学生,说他不该老是质“疑”质“惑”的。我们想,学生质惑,何错之有?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来,教师之为教师,就在于“解惑”,学生之为“学生”就在于排“惑”求知。“惑”不排,何以求知?  相似文献   

9.
换换位想想     
云溪子 《小康》2006,(10):74-75
七情之外,更有另一种情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那就是“体谅”之情。世人多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吾突萌奇想:天为何难老,而人生为何易老?毛主席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来,天之所以难老,乃因其无情;人生易老,乃因其有情。人能为求不老而无情吗?否!人若无情,将不成其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道士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面对纷繁的世事,纷杂的家庭纠纷,晚辈纠葛,邻里争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年纪大了,何必为那么多的烦恼去劳神费心呢?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儿孙的事由儿孙们自己作主、自己操办为上策,乐得个省心省  相似文献   

11.
东汉一少年陈蕃,其庭院鲤龊不堪。一位长辈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针锋相对,反驳有力而精彩。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在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对财富重新分配的需求时说:"这不只是关于钱的问题,而是关于人何以为人。"人何以为人?他没说。但我想,人之所以为人大概不在于我们被机器从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后能有闲心去思考艺术和哲学,而在于相对于机器,我们更关心同类的生存。人工智能抢走人类工作这件事早就不再是科幻  相似文献   

13.
说“绰号”     
前不久,《解放军报》载一位战士的来信,信中诉说了他因身体瘦小而得“跳蚤”的绰号不胜苦垴的心情。对此,我也为之不平。 送人绰号之风,不仅在某些连队有,甚至在一些机关单位也有它的声音。何以如此盛  相似文献   

14.
很久很久以前,孟子跨越千山万水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子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正色道,“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这样上下因袭、人人只顾攫取一己之利,国家就危机四起了。“王何必日利?亦仁义而已矣。”  相似文献   

15.
剖腹藏珠     
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於彼胡之可笑耶,’魏徵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相似文献   

16.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7.
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兰考县前任县委书记宗家邦,对前来录制有关焦裕禄节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说:“我一听什么焦裕禄精神就烦!“因此,他被免了职。他因说错了一句话,便断送了本该很光辉的政治前途,于是有些人讽刺说他是“一言丧‘邦’“。这一消息经新闻媒体广为传播之后,广大干部群众为之叫好,但也另有一些同志不以为然,认为因一言而受到如此处分太过了。“一言丧‘邦’“,的处分是否得当?请听我道来。如今还有“一言丧‘邦’“的事,即以一句话而罹祸,乍听起来大有言论不自  相似文献   

19.
看过京剧《女起解》的观众都会记得,苏三上场唱完那段〔西皮流水〕“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之后,老解差崇公道替苏三向人打听有无去南京的人,以给心上人王公子捎个信时,侧幕内有人用浓重的山西口音“搭架子”道:“去南京的都走了,就剩到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这里提到的热河就是承德,而“八沟喇嘛庙”也是真实地名。八沟就是现在的承德市平泉县。康熙年间清廷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开通承德至盛京(沈阳)的道路。由于平泉县是地处承德向东过五烈岭…  相似文献   

20.
曾经忽发奇想高官中的腐败者,有没有不高喊“反腐倡廉”的呢?似乎难以找到。他们大多是一面纳贿或者并不直接受贿而默默地让人在亲属参加的公司里垫资久借不归(程维高因此被称为“曲线谋财”),一面又把“反腐倡廉”高唱入云。何以如此大言不惭呢?我不懂犯罪心理学,虽有所思,也只能算作忽发奇想。那些腐败高官在已腐之时仍以反腐之论入人之耳,无疑是说“门面话”。刘方仁在担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对新闻记者奢谈“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真正树立起人民公仆的形象”。两年多以前,作为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长的李嘉廷,在北京人民网答问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