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健健 《理论月刊》2013,(2):160-163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的老师。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资料,还能教会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我们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文章提出了城市环境建设中"道法自然"的四种主要途径:摹仿自然之形、提取自然之意、遵从自然之法和发挥自然之效,并对这四种途径进行了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道法自然",不仅是模仿自然的视觉形态和外貌,还应该学习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从而在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2.
“自然”的审美特征,是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这里,我们从“师法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和“造乎自然”等方面试析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大观园的“自然”美学特征,从而得出“自然”特征在古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山东文学旅游资源承传久远,数量丰裕类型多样,广布于全省诸多区域。在国内旅游产业由大众观光游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时代语境中,深入挖掘山东文学旅游资源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内涵,实施整体性规划设计与开发,遵循建构主义真实性原则,将真实性文学地方与社会建构结合,构建"文学山东"旅游空间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拓展山东省作为"文化圣地"之内涵、丰富山东地方形象和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本文从环境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问题中的"自然观转变":从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体自然"到市场现代性的"资本化自然".笔者指出,将自然看作一种流转生利的"资本"的观念与草原生态危机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7.
支配自然的思想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被指责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英国的本顿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包含着支配自然的逻辑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提出用"适应自然"取代"支配自然".格仑德曼与本顿针锋相对,提出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存现实、理性对待自然、人的利益和需要、人的解放四个层面来理解支配自然,这样理解的支配自然是不会造成生态问题的.这场理论交锋深化了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支配自然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德国学者本雅明主张打破当下的历史连续性,重新揭示历史的内在意义,但由于他没有真正回到现实历史的内在性,所以,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批判.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对恶的历史连续性所展开的批判,但放弃了本雅明的理论天真,回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真实自然,于是,自然成了历史救赎的现实中介.但是,自然作为中介,只有在摆脱了人本主义历史观之后,才会对历史的救赎产生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代表的传统儒家法政思想中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与作为西方现代法政文明之基础的"自然权利"思想,形貌虽似而本质不同。在黄氏所谓"圣君贤臣治法"的制度设计下,其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只能映现于"天下为公"的道德精神之中,即只可由统治者进行安排,却不是任由天下生民积极主张。正由于此,黄氏"私利"关怀虽反专制却不能克服专制,重视私利而不能伸张"权利"。归根到底,这是由"义利之辨"的思想传统所影响和局限的:在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政治道德一体的泛道德化倾向中,"尊义贬利"而"权利"不张是必然的。在法政秩序现代化转型的当下,我们一方面要反思黄宗羲"私利"关怀,从"私利"关怀走向"权利"观念,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制度;另一方面,要注重阐发黄宗羲"私利"关怀的道德精神,维护现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和叙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洛克自然权利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理论渊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学派.他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衍生出关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论,探索摆脱"自然状态"从而进入政治社会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设计政治社会的结构.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其核心财产权的论述中主要论证了资产阶级追求无限财产的无限权利.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童晓峰  陆晓春 《求索》2010,(7):68-70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使来自草原、西域的蒙古、色目的异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系统,碰撞出元代特有的灿烂的杂剧与散曲艺术。按创作风格,元曲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是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的豪放派散曲,后期是以张可久、乔吉为代表的清丽派散曲。目前学界对豪放派散曲研究较多,而清丽派散曲因其作者社会地位的局限,使其所选择的艺术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就与世俗文学更为接近,审美取向上就有了平民的旨趣。本文拟通过对清丽派散曲代表人物乔吉作品人物的追索,辅以相关史料,以希冀能为乔吉所作散曲提供时间、地点甚至情感、意绪等方面的佐证,并以此进一步探求元代后期中国民间文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生态辩证法是关于"人—自然"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它是"人—自然"系统的理论表达,其主要包括"人—自然"系统演化的构成环节和"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人—自然"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而构成的。生态吸引与生态排斥、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和生态发展是构成"人—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环节,展现着其运动原因、运动状态和运动后果的辩证特征。"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以劳动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融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特点和功能的新规律,是"人—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和表象主义是知识论中的两种解决方案,而在康德哲学中,这两种方案是并存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通过主观演绎到客观演绎,最终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这一结论。一方面,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放到自然中的东西,认识对象是由认识主体构造起来的;另一方面,自然是表象的集合,通过表象对象才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16.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17.
王宇 《理论月刊》2004,5(10):112-114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作为站在“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精英,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深入开掘,推动了文化战线上反封建进程,突破了新文学业有成就,为20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沈从文创作主题的特异性根基于其深刻的必然性,即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及现代思潮诸因素的多元契合。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9.
谭忠国 《理论月刊》2008,(4):110-113
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他通过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躬耕田园等方式,达到了委运任化、物我为一和与道冥合的高超境界,即达到了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20.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