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动漫强国,观看动画是日本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日本动画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日本动画发展的历史,说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具体作用和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动画代表作品,通过其内容揭示日本动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动画与青少年的关系。日本动画对日本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递、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解释和对于现实社会思潮的探讨等方面。因此,日本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主张强化国家观念,树立国家权威,培养国民的爱国心。这一思潮的兴起对日本青年的价值观、政治参与以及对侵略历史的评价等都有极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日本未来的政治走向。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进入明治时期以来,近代工业文明给日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贫困与疾病的恶性循环。明治维新与霍乱病的流行密切相关,"殖产兴业"的近代化目标直接导致了肺结核的大范围蔓延,日本军代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与脚气病斗争的历史。明治政府将公共卫生看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身体的管理和改造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日本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思潮 ,本文就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认为集团主义精神在表现出巨大的集体力量的同时 ,由于“村”意识的狭隘性和对个性的抹杀 ,导致日本民族性格带有从众心理的特点和“与强为伍”的倾向。如此这些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 ,而且在当今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上有所体现。应该指出集团主义精神是日本政治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将嵇康玄学思想置于竹林时期特殊的政治现实与玄学思潮之中并结合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探讨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内核的玄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政治环境是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玄学思潮构成了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文化条件,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则是其玄学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立宪,改变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但借助改革索取特权,使得统治者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进行的重建尝试,非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反而成为王朝覆灭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互毗邻,两国也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目前,中日关系也是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这其中也反应了日本"中国观"的转变。欧化时期的历史是日本重新定义自身、定义同亚洲的关系以及同欧洲关系的时期,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规律表现为当中日之间的位阶处于中国强而日本弱的时候,日本仰视中国,并努力向中国看齐;当中日之间的位阶是日本渐渐强大中国衰微时,日本又转变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变化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也表现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本文从历史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较为清楚地整理和分析日本中国观转变的两个过程,从日本的国民性、地理因素方面分析日本这种中国观转变的原因,以期对中日外交关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间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间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主知主义(主智主义)道德教育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以重知识、能力等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是西方教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孕育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一度达到兴盛,成为支配欧美道德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对国家具有独特作用,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深层内涵。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政治信任安全问题凸显。为此,要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府行为公信力;提升政治发展的公信力。以上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转型时期的我国奠定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石,有效确保我国政治信任水平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2.
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日本第一大政党自民党从 1955年成立以来 ,其具体的运营一直是以派阀政治为基轴的 ,派阀政治起到了“政治平衡器”的作用。虽然派阀政治对于防止政治组织过于僵化、保证庞大的自民党具有水平多元结构及帮助政党形成统一意见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产生了影响民主实施的金权政治及暗室政治等不良后果及影响。目前日本政治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 ,从长远角度看 ,派阀政治可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最终走向消亡 ,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政治形态仍将对日本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引导和促进力量。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灌输、注重社会思潮评论、加强网络教育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专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问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政治建设,党中央转战陕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包括:作出"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政治决策、确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政治目标、坚决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的权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转战陕北时期党在加强政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即把握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维护政治核心、严明政治纪律。这一时期党加强政治建设的举措,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充分说明坚定政治信念是取得胜利的前提、坚守政治立场是取得胜利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是取得胜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共产主义?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作了科学系统的论述,在这里做个简要梳理。共产主义首先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思潮是指起伏不平、不系统、不稳定的思想、情绪,是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思想是意识形态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8.
"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是复杂国际国内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争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现象,其实质是要改变我国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方向。强化舆论宣传阵地的"阵地意识",是回应"普世价值"思潮冲击的重要方式。为此,应该探索党对媒体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掌握党对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政治疏离感是一个长期得到重视的话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疏离感会影响政治的稳定性,从而过分强调了其反政治性。然而,在非西方社会尤其是中国,分析政治疏离感形成模式上的多样性和其文化基础却是需要研究的重点。笔者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公众的政治疏离感主要受到性别、教育、政治涉入、政府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建国60多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初期创立与发展阶段(1949-1976)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与完善时期(1976-至今)两个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