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腾 《前线》2020,(3):86-88
秦汉之际,群雄并起,其中以刘邦和项羽两支力量声势最大。最终,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能够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能够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粮食源源不断供给到前线,我不如萧何;能够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只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就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呢?他手下仅有一位谋士范增,却既不信任也不重用,这便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善于用人美国管理学家布兰奇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取得光辉的业绩,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企业是否有了不起的人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企业重用了人才没有。以人才来衡量企业的财富,要比用金钱来衡量企业的财富更有长远的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善于用人成其大业的典范是很多的。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根本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  相似文献   

3.
不知是哪位前辈的脑筋如此富有创造性,把人中才俊即学识才干出众的人比喻为"千里马"。随之,"伯乐"也就成了善于发现和举用人才之人的代称。这样的"伯乐"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留下了慧眼识才、成就人才的一个个美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伯乐"队伍的成分逐渐起了变化,因为后世凡握有用人之权或负有察才、荐才之责者,争相以"伯乐"自诩,闹得"伯乐"多则多矣,但他们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思想行为五花八门,心目中"千里马"的形象和评价尺度差异也让人难以想象,那么,"伯乐"现象也就复杂起采了。韩愈曾对此作过研究,说出了一个较著名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四》)这里的"不常有",或许是指由于"伯乐"因素给"千里马"即人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窃以为其内涵深广,不妨试作揣摹。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拥兵40万,坐拥西楚富饶之地。一方是汉王刘邦,拥兵仅10万,根据地也很清寒贫瘠。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胜负似乎已见分晓。但最终结果让人震惊不已——项羽自刎。刘邦称帝。项羽自刎前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天亡项羽吗?非也。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一则《伯乐相马》的故事非常烩炙人口,到后来,“伯乐相马”通常用来比喻考察发现人才,“伯乐”则泛指那些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无数纵横驰骋,引领潮流的“千里马”,更需要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那么,怎样当好当代“伯乐”,与时俱进地研究“相马”之策,有意识、有目地地考察、发现人才,依然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说起"伯乐"和"千里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伯乐相马"的故事。千百年来,一个个发现了"千里马"的"伯乐"被人仰慕,一匹匹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被人称颂。时逢今天,真识"千里马"的"伯乐"不乏其人,但是仍然拉"盐车"的"宝马良驹"不乏其数。某些自诩相马有术的"超级伯乐"所相之马不能不令人为之瞠目。A伯乐来自于"牧羊世家",他自然喜欢在"绵羊群"里相千里马。  相似文献   

7.
《江淮》2011,(8):16-17
世间万物中,人才最宝贵。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刘邦建汉称帝,曾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酒过数巡,刘邦踌躇满志,问道:"为何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邦笑道:"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我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使用,所以为我所灭。"看来刘邦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普天之下无人能敌,结果 却落得乌江自刎,原因何在? 项羽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还以为: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反观刘邦,本 领不仅不如项羽,甚至赶不上张良、萧何、韩信这 "兴汉三杰",但在楚汉争霸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  相似文献   

9.
会不会用人是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总结经验说,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但是能够很好地使用他们,就夺取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信用,是他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相似文献   

10.
伯乐亦常有     
伯乐亦常有黄荣光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经邦治国的大事之一。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因为有了伯乐,才能去发现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  相似文献   

1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为“千里马”“扬蹄奋威”而“定位”的“公理”,千百年来一直倍受世人推崇,但遗憾的是现今却受到了挑战。让我们先看看现代“伯乐”的相“马”之术:原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黄登仁,常以“伯乐”自居,他相“马”的原则是非亲威、朋友、战友等“圈内”之“马”一概不用。于是,他的七舅八姑十二姨全登堂入室。虽然他的老战友叶志连无德无才,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但他力排众议,让其坐上粮食局长的“宝座”。原广丰县委书记郑元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目张胆,以钱易“马”,按…  相似文献   

12.
依机制用人,不宜单靠“伯乐”相人。说起用人,人们便会自然想到那位善相“千里马”的伯乐,并希望多出一些“伯乐”式的领导,让所有的“千里马”都得到发现和起用。其实,伯乐虽然有独具的相马慧眼,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个人精力、视野范围、认知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人际机遇这是一种对个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又十分常见的机遇。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发现人才的领导,所以比较容易得到上级的重视;有些同志却总是遇不上伯乐,干得再好也无人赏识。因此才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之叹。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们的工作便忙了起来,渐渐地也就不大有时间到马场上去了。许多马们思忖着坐等伯乐也不是个办法,说不定一辈子都碰不上伯乐一面,这岂不是枉了一生,还不如主动去找伯乐。现代的马们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现实社会中,到  相似文献   

15.
质疑伯乐     
伯乐相马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古人说,“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伯乐的作用大极了。伯乐善于相马,人们对他是十分信任的,他对马的评价就是马的身价,他说这马是千里马,那么这马立马身价百倍。我觉得,让伯乐拥有这样大的相马权力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成为一件可怕的事。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史载,一次,伯乐的一位朋友拉着一匹普通马到集市上卖,无人问津。于是他找到了伯乐,请伯乐前去帮忙,他让伯乐仔细地看他的马,而且走后还不停回头瞧那匹马,伯乐依计做了,结果此人的马立刻身…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17.
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许多马们思忖着坐等伯乐也不是个办法,说不定一辈子也遇不上伯乐,不如主动去找伯乐。 现代的马们也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当中,到伯乐家去总不能两手空空。伯乐们也不拘泥于日行千里而荐,找上门来的马被荐上去了,连一些被马甚至专门喜欢踢人的马也得到了重用。而且并没有人来找伯乐算账。于是马们便纷纷效仿去找伯乐,说自己如何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些不认识伯乐的马也想方设法找认识伯乐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与伯乐拉上关系。实在找不到关系的,便大着胆子直接到伯乐家中拜访,…  相似文献   

18.
世间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干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在苦苦等待之中发出了无尽的感慨。然而,有了“伯乐”,“千里马”就真的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田忌赛马”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应献 《廉政瞭望》2004,(5):43-43
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是用人的经典概括。千里马烈性太强,伯乐不一定相中。不过,以海纳川之胸襟,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使用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历史上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20.
华多 《前线》1988,(12)
这些年来。呼唤伯乐的声音,似乎很响了一阵子,大有彼伏此起、不绝于耳之势。其间,细究起来,也无非是韩愈老先生一千多年前的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虽有千里名马,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无以展现,只得“骈死于槽枥之间”而已。这大抵是怀才不遇的真千里马、欲求一逞的准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