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中的这句话近年来广为人们传诵,伯乐于是吃香起来了,“伯乐相马”也几乎成了知人善任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发现,靠伯乐相马并非尽如人意。因之本人也来凑凑热闹,提出“三疑”,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伯乐相马,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寓言故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那些独具慧眼、摒弃成见、力排众议、不拘一格地发现和起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人们赞颂这样的“伯乐”,因为他们慧眼独具,知人善任;因为他们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因为他们目光高远,远见卓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这样的“伯乐”,凭着对党和国家大业的耿耿忠心,凭着对事业和人民的荡荡真诚,凭着无瑕的品格和过人的见识,擢拔人才,奖掖后生,发现和起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千里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伯乐”是可敬的,“相马”是必要的,但仅有“相…  相似文献   

3.
说起"伯乐"和"千里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伯乐相马"的故事。千百年来,一个个发现了"千里马"的"伯乐"被人仰慕,一匹匹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被人称颂。时逢今天,真识"千里马"的"伯乐"不乏其人,但是仍然拉"盐车"的"宝马良驹"不乏其数。某些自诩相马有术的"超级伯乐"所相之马不能不令人为之瞠目。A伯乐来自于"牧羊世家",他自然喜欢在"绵羊群"里相千里马。  相似文献   

4.
伯乐亦常有     
伯乐亦常有黄荣光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经邦治国的大事之一。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因为有了伯乐,才能去发现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  相似文献   

5.
质疑伯乐     
伯乐相马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古人说,“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伯乐的作用大极了。伯乐善于相马,人们对他是十分信任的,他对马的评价就是马的身价,他说这马是千里马,那么这马立马身价百倍。我觉得,让伯乐拥有这样大的相马权力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成为一件可怕的事。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史载,一次,伯乐的一位朋友拉着一匹普通马到集市上卖,无人问津。于是他找到了伯乐,请伯乐前去帮忙,他让伯乐仔细地看他的马,而且走后还不停回头瞧那匹马,伯乐依计做了,结果此人的马立刻身…  相似文献   

6.
<正>聚焦中心任务,立足岗位职责,持续深化"三转",是新时期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作为纪检系统的一名组工干部,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围绕中心全局,选好干部相好"马",当好"无名伯乐"。首先,要有"赏马"的胸襟。古人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能力超凡,但仍需伯乐发现。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挖掘。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具体负责干部的实绩和口碑考察,就要有发现别人优点、助推别  相似文献   

7.
东耳 《前线》1984,(11)
这几年,伯乐确实走了红运。报纸上、刊物上,不谈人才便罢,一谈便言必称伯乐,而且大抵是从韩愈的《杂说》中引伸出来,说是要象伯乐识得千里马一样识得人才。“四化”建设需要人才,希望多出几个伯乐,多发现几个人才,那用心自然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8.
依机制用人,不宜单靠“伯乐”相人。说起用人,人们便会自然想到那位善相“千里马”的伯乐,并希望多出一些“伯乐”式的领导,让所有的“千里马”都得到发现和起用。其实,伯乐虽然有独具的相马慧眼,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个人精力、视野范围、认知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世间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干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在苦苦等待之中发出了无尽的感慨。然而,有了“伯乐”,“千里马”就真的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田忌赛马”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相马三则     
(一)伯乐相马的故事,在我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这中间,韩愈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名曰《马说》。《马说》全文一百五十一字,却写得字字珠玑、句句寓理。我们今日读之,仍觉感人肺腑、发人深思。文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哪位前辈的脑筋如此富有创造性,把人中才俊即学识才干出众的人比喻为"千里马"。随之,"伯乐"也就成了善于发现和举用人才之人的代称。这样的"伯乐"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留下了慧眼识才、成就人才的一个个美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伯乐"队伍的成分逐渐起了变化,因为后世凡握有用人之权或负有察才、荐才之责者,争相以"伯乐"自诩,闹得"伯乐"多则多矣,但他们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思想行为五花八门,心目中"千里马"的形象和评价尺度差异也让人难以想象,那么,"伯乐"现象也就复杂起采了。韩愈曾对此作过研究,说出了一个较著名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四》)这里的"不常有",或许是指由于"伯乐"因素给"千里马"即人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窃以为其内涵深广,不妨试作揣摹。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感叹良才不遇于世、有待伯乐以识为文章旨归,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本文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历史材料、以哲学的思维重新审视韩愈<马说>,指出围绕"伯乐相马"之议,应当形成一合理的人才现.它同时蕴含"任物自然"与"自我实现"双重寓意,只有此双重寓意的贯通乃可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选准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几千年来,在选官用人上,我国一直推崇“伯乐相马”的选才模式,这种靠领导慧眼识才的“相马”机制,固然可以发现和选拔一些良才,但毕竟存在“伯乐荐劣马”的主观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才选拔在朝着公开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迈进的同时,对“伯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各级领导立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转变识才用人的观念,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国选才拔士。  相似文献   

14.
渴望伯乐     
渴望伯乐大川说起伯乐,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大文豪韩愈老先生笔下那个相马专家,想起那“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不朽名句。正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缘故,伯乐才更可敬,要有价值,才有了这篇《渴望“伯乐”》的文字。不常有还是...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韩愈那篇有名的《马说》,是讲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知遇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名句,差不多已是妇孺能诵了。但细查一下,《马说》全文151字,直接讲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知遇关系的,只  相似文献   

16.
人际机遇这是一种对个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又十分常见的机遇。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发现人才的领导,所以比较容易得到上级的重视;有些同志却总是遇不上伯乐,干得再好也无人赏识。因此才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之叹。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为“千里马”“扬蹄奋威”而“定位”的“公理”,千百年来一直倍受世人推崇,但遗憾的是现今却受到了挑战。让我们先看看现代“伯乐”的相“马”之术:原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黄登仁,常以“伯乐”自居,他相“马”的原则是非亲威、朋友、战友等“圈内”之“马”一概不用。于是,他的七舅八姑十二姨全登堂入室。虽然他的老战友叶志连无德无才,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但他力排众议,让其坐上粮食局长的“宝座”。原广丰县委书记郑元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目张胆,以钱易“马”,按…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解决“不想听真话”的问题。考察干部本来就是为了掌握干部的实际情况,对干部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为选人用人提供可靠依据。作为地方或部门领导,理所当然地希望通过考察听到真话,了解到真实反映。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恰恰不希望在考察中听到真话。因为那些由领导“授意”的考察,一般都是先确定提拔人选,后走程序,实际上只是过一下场,能否听到真话并不重要;有的部门或单位“一把手”,在考察前先定调子,把考察对象大加赞赏一番,俨然“伯乐”发现了“千里马”,谁还敢说个“不”字;甚至有少数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吴喜春  刘树森 《实践》2005,(12):51-52
对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古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伯乐发掘“千里马“的典故、周文王躬请姜子牙出山的传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是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所在,而知人善任则是开发和使用人才的关键.那么,人才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20.
吴喜春  刘树森 《实践》2005,(11):51-52
对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古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伯乐发掘“千里马“的典故、周文王躬请姜子牙出山的传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是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所在,而知人善任则是开发和使用人才的关键.那么,人才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