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司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司法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准司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有关争议进行调解、裁决和仲裁的活动,它既包括对行政争议的处理,也包括对民事争议的调处。行政司法的程序既非完全的司法程序,亦非一般的行政程序,而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司法程序。它融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于一体,吸收了行政程序的简易、高效和司法程序的公平、合理的特点,排除了行政程序的专断性和司法程序的繁琐性,而为各国所广泛采纳,成为一种重要又特殊的解决民事、行政纠纷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涵、外延往往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指独立于(或相对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其他国家机关(主要是法院)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照一套独特的程序(司法程序或类似司法程序)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审查,并对其是否合法作出裁判的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纯属舶来品。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单行行政诉讼法规——《行政诉讼条例》,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颁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其他具有某些司法职能的机关(准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以解决因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决定而产生的行政争议的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主要包括依法专门设立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区别于其他一般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判机构(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等)对行政争议的裁决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相似文献   

4.
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了行政处理和司法救济相行运作的体制度.长期以来,两种保护方法在管辖问题上存在冲突,两者在相互衔接问题上也十分模糊,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协调的理论与实践未臻完善.本文从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各自的特点出发,提出应当突出和反映司法程序优先,并针对个案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行政前置程序,对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如何协调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行政审判制度虽然最初是基于《诉愿法》的实施而导入,但早期的行政审判制度不仅未能发挥其权利救济机能,反而被认为是行政诉讼的阻碍。对此,宪法新设了"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可以进行行政审判。行政审判的程序由法律规定,应当准用司法程序"的规定。依据该宪法规定,韩国制定了《行政审判法》,并通过数次的修订,逐步强化了行政审判程序对司法程序的准用。如今,在该制度已经接近了宪法所设定的目标,即达到了对司法程序的准用后,行政审判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亟待探讨的问题。行政审判制度作为一种准司法化的程序,其区别于以实现行政自我监督机能为核心价值的其他行政不服程序;而同时,行政审判制度作为一种以权利救济为目标的行政不服程序,其又区别于作为司法程序本身的行政诉讼制度。应怎样使韩国的行政审判程序在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之间凸显其存在的自身价值,是行政审判制度今后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6.
樊传明 《证据科学》2015,(2):143-151
行政司法程序对于审查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保障行政行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行政诉讼实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行政司法程序的制度价值,可以通过实证评估的方法进行测量。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项目的调研数据,反映了我国行政诉讼在及时受理起诉、符合程序公正、有效执行裁判、提供有效诉讼救济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行政司法程序的运行情况与法官形象之间存在正关联,对于这种关联可以进行多种解释。对于行政司法程序的评估,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视角偏差、社会信息供给负面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7.
“十防。一防定性混淆。就是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性质的混淆。首先是防止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混淆;其次是防止不同部门行政法律关系的混淆。以上两种混淆都会产生受理或审理的错误。二防两权颠倒,即行政权与司法权的颠倒。包括:程序的颠倒,即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颠倒,如行政程序尚未穷尽而进入司法程序;实体权力的颠倒,即司法机关行使了行政机关应行使的权力,如在判决中代替行政机关作了相当于行政管理的决定,代替行政机关认定了事实等。三防‘车轨”错搭。一是审理中的错搭,就是将行政诉讼案件错按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8.
<正> 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活动主要受《行政诉讼总则》和民事诉讼法典等法律文件调整。按照前者的规定,行政纠纷主要通过行政程序解决。在国家管理活动的法制保障体系中,行政程序作为内部保障措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法院也有权受理相当一部分行政法律关系案件,这一司法审理程序作为外部保障措施,也对保证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管理活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围绕司法审理程序展开的辩论匈牙利行政诉讼的司法程序,经历过一条崎岖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它每前进一步,都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甚至强硬的抵制。  相似文献   

9.
行政程序价值论──兼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行政程序及其价值内含一般认为,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方法、步骤、顺序和时限。①它与立法程序、司法程序在本质特征上有相同的一面,但人类政治制度史表明,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在制度化的发展轨迹上又有明显的不同。自古以来,司法程序或诉讼程序都被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与行政问责密切关联又相互区别。就行政主体对行政利害关系人之责任而言,行政诉讼是一种重要的行政问责机制。在行政诉讼承载着监督行政主体及其人员依法行政之功能的前提下,行政诉讼又是人民法院及其司法人员发现行政公务人员违反政纪或法律并依法移送行政问责案件从而启动行政问责程序的重要渠道。《行政诉讼法》第56条就行政诉讼与行政问责的衔接问题有所涉及,但存在诸多欠缺,有待通过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加以落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行政司法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准司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有关争议进行调解、裁决和仲裁的活动,它既包括对行政争议的处理,也包括对民事争议的调处。行政司法的程序既非完全的司法程序,亦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行政法上两种最重要的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纵观世界各国法治实践,受具体国情的影响,在二者衔接关系上,各国立法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的设置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表现为穷尽救济原则和以当事人自由选择两种模式。我国由于行政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导致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纷繁复杂,其设置缺乏统一标准,两者的衔接关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行政纠纷的及时化解和公民权益的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途径,当事人在遇到行政纠纷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自主选择救济途径,这两种救济途径构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的法律程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年来越来越突出的行政纠纷问题,一些学者开始推行复议先行的主张,把行政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先行程序,进而加强行政复议效果,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衔接问题初探沈开举我国行政赔偿适用行政诉讼程序,二者的衔接一般而言是比较明确的。但由于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颁布的先后不同、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立法技术上的考虑,在衔接上仍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木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  相似文献   

15.
申请注册商标时对相关作品的使用属于民法意义上的使用行为,如果侵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对于申请注册商标侵犯在先权利的情形,商标法设置了异议、评审和司法审查的行政救济程序。在产生权利冲突的情况下,应根据完整性原则和先决性原则来解决民事司法程序与行政程序交叉的问题,避免司法审判结果预决行政程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倪志凤 《法学杂志》2003,24(5):27-29
在复议前置条件下,行政相对人可能在下列四种情形下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是未经行政复议程序;二是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三是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四是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后对行政复议机关决定维持或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据此,审判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复议前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制度,引起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为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这两个性质不同的诉讼并存,由于我国诉讼立法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先天不足及司法层面的界定争议,导致其在诉讼关系、程序、原则等诸方面与行政诉讼发生冲突。如何协调这些冲突,保证诉讼法律部门的内部和谐,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涉及犯罪的税收违法行为,既是税收行政处罚的对象,也是刑法修正后逃税罪的制裁对象;如何衔接好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双向互动,对于加强对逃税行为公法控制,规范税收管理秩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行政审判体制改革应当回应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纠纷化解的需要。通过引入相对独立的专家参与诉讼,可以发挥释明知识、分清责任、权衡利害、沟通情报和减缓双方对立情绪的作用,进而增强行政诉讼救济的可接受性和行政判决的公正性。专家参与行政诉讼并不否定法官的司法程序主导权和合法性审查权。专家参与的行政诉讼和解促进机制也因案件性质、难易程度与和解进程的不同而保有其自身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撤诉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原告不服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起诉后,在宣告判决、裁定前,原告向人民法院请求撤回起诉,不再要求通过司法程序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