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乌冲突对美国各界的对台政策认知形成了重大冲击,对台政策辩论日益呈现“乌克兰化”的危险趋势,这为美国政府趁势推动对台政策的“乌克兰化”提供了某种契机。为了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台海危机,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动向包括:加速迈向战略与战术双重清晰、更重视助台打造“非对称战力”与提升美台军事安全合作、持续深化与盟友伙伴国家的对台政策协调。美国将随着俄乌局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对台政策,短期内势必对台海局势、中美关系以及亚太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巨大战略挑战。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激进的分离主义路线,“台独”分裂活动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战略险情,使台海局势多次走到爆发危机的危险边缘。本文全面分析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问,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管理台海危机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美国因素是影响台海局势的关键外部因素,未来美国台海政策的变化将对台海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探究未来美国台海政策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先回顾美国台海政策的历史过程,并把握其中的规律。英国一贯的台海政策及其特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美苏对抗和冷战的需要,美国始终支持台湾当局为其冷战服务,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统一。20世  相似文献   

4.
台湾陈水扁政府一意孤行推行“入联公投”,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台海两面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美国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政府是台海关系的麻烦制造者,这是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需要。第一,从意识形态上,美国的价值观使它以推行民主为幌子,干涉中国的内政。第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台湾是美国远东的战略基地之一。第三,台湾在美国与中国博弈棋盘中是美国钳制中国强大的重要棋子。第四,美国在台湾有重要的经济利益。但是美国又明确反对扁政府的“入联公投”,因为: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第二,中美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第三,中国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中美发生战争的结果不可想象。有鉴于此,美国的所谓台海政策是维持现状,反对台海任何一方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台海政策归根结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国在台海上的双重利益使其在台海局势上常常处于两难困境。同时美国在台海政策上则表现为矛盾性、模糊性、波动性和脆弱性四大特点。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台海局势也正在变动之中。美国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维护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获益选择和博弈行为在美国台海政策决策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美国和台湾当局在博弈过程中既有绝对获益的选择,也有相对获益的考量。在“废统”问题上,陈水扁当局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执意“终统”,是双方博弈后作出的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的相对最优战略选择,是出于绝对获益的考量。但“废统”的博弈模式无法改变美国“维持现状”政策的模糊性,无法消弥陈水扁当局重复博弈的可能性,也可能引发各方对相对获益的关切,从而不利于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局面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兼有战略强制和战略克制的成分,存在一种对冲逻辑。这种逻辑是基于其对于“台海现状”和被台湾当局“牵连”的双重认知。根据强制和克制的概念以及上述双重认知,可以构建对冲逻辑分析框架来解释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对冲逻辑可细分为四种类型,结合对应的四种情况进行推理分析后发现,拜登政府在台海的对冲逻辑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一逻辑服务于美国对华遏制的大战略,可能给台海和平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体系的终结并没有带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相反,国际危机和局部地区动荡呈更加频繁之势。国际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格局的变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三大诱因;当前国际危机的最显著特征是美国成为国际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主要当事方,美国在反恐等外交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客观上加剧了国际危机爆发的频率。与大国之间的危机、台海危机、能源危机及非传统安全威胁引发的危机正成为中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四大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12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以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看待世界格局,鼓吹对华战略竞争,渲染“中国威胁”,大肆操弄涉台问题,向岛内“台独”分裂势力释放错误信号,进一步冲击台海地区和平,也给整个亚太地区稳定带来威胁。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面性与旅游互动的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中关建交以来,美国台海政策以"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为基线,在台海两岸奉行或偏向台湾,或偏向大陆的两面性"平衡之术".在系统梳理1985~2009年美国与台海两岸重大政治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出入境客流量及环比增长率的分析,发现美国与台海两岸的出入境旅游具有反对称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对双向互动旅游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仕荣 《台声》2005,(10):10-11
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一度十分猖獗。“以台遏华”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台海政策。美国的台海政策基本可以总结为:“不统、不武、不独”,这是因为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的。为此,美国积极充当两岸的“调停人”,避免自身的损失,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9?11”后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一方面美国推动美日同盟重新定义,鼓励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日本成为介入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前线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加速对台军售,这既满足了美国军工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从“战略竞争者”到“利益相关者”: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李鹏(1·1)民进党急速衰敝的政治发展脉络——岛内“二次政党轮替”的民意逐渐浮现范晓军(2·1)试析台湾政治运作中的女性因素——兼论“立法院”性别政治生态林小芳苏玲清(2·10)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与美国“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以美台围绕“废统”的博弈为例李鹏(2·16)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严波(2·24)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以两岸民众的沟通为…  相似文献   

14.
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美国出于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实现“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的美国梦”,布什政府时期就开始重新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战略。克林顿政府执政后,美国推行该战略在亚太地区的具体表现是:为了增强它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重新调整美国...  相似文献   

15.
李传利 《理论月刊》2012,(9):102-106
“废约”问题源自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华政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反应了美国台海政策的演变趋势.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美国利用此条约干涉中国内政,要求美国政府必须予以废除.尼克松时期,中美两国高层就“废约”问题进行了最初的交涉.卡特政府采用“按约终止”方式,最终解决了“废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刘新 《青年论坛》2007,14(5):139-142
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后,为了防止台湾落入北京政府手中,美国决定以武力协防台湾.但随着危机的日趋紧张,美国政府卷入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内外舆论势力的强烈反对,美国这一政策不得不进行了调整,美国决定放弃沿海诸岛,避免与中国再发生一场战争.美国在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危机反应和政策调整中暴露了美国在外交上的弱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一度十分猖獗。“以台遏华”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台海政策。美国的台海政策基本可以总结为:“不统、不武、不独”,这是因为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的。为此,美  相似文献   

18.
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和 9·11事件促使布什政府对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新战略将本土防御、反恐怖和反扩散作为优先考虑方面 ,提出了“前沿威慑”战略 ,并对“核威慑”战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欧洲和亚太依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 ,但重心有逐渐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趋势。美国调整后的战略对中美缓和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短时期内有利于台海紧张局势的缓解。但美国依旧将台湾问题作为遏制和围堵中国的一张牌 ,加大了中国和平统一的难度。美国的干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今后引发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9.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用实证的方法论证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具体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先后经历了神谕行动、撤大陈保金、马以及放弃保金、马三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公众舆论都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产生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的着力点由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转向正面评价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改善。美国的上述调整虽然有其现实的国家利益需求,但决策环境的变化也在对美国传统的对台思维和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四年,美国会继续发展美台关系,保持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力,但随着两岸对话的不断深入,美国对台海局势的关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