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综合性和全方位,基于这一总体国家安全的分析框架,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非对称性安全合作结构、非常态化公共安全产品供给模式、非机制化安全事务协调模式、非均衡性安全合作主题、非正式的安全管控方式以及非包容性安全合作理念等。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东北亚地区无疑是中国打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中之重。诸多安全困境的存续是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东北亚安全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地区各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将破解地区安全合作困境作为地区各国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2.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综合性和全方位,基于这一总体国家安全的分析框架,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非对称性安全合作结构、非常态化公共安全产品供给模式、非机制化安全事务协调模式、非均衡性安全合作主题、非正式的安全管控方式以及非包容性安全合作理念等。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东北亚地区无疑是中国打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中之重。诸多安全困境的存续是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东北亚安全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地区各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将破解地区安全合作困境作为地区各国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3.
娄伟 《湖湘论坛》2008,21(1):110-112
冷战的终结,打破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两极均势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采取均势制衡原则,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美日俄中的均势战略博弈在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同时,事实上也保证了东北亚地区的脆弱和平。  相似文献   

4.
刘从德  侯立 《前沿》2012,(12):6-8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频发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冷战还没有完全结束的地区。东北亚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局势的稳定,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安全。所以,东北亚安全合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东北亚安全合作在现实中陷入多重困境,本文希望通过地区主义路径寻找突破困境的出路,为东北亚安全合作开启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合作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安全合作理念,它所具有的非强制性特点使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比较容易展开。东北亚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结构限制了美国的单边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进了地区国家间的共有利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外溢"为合作安全。这些因素的相互交织能够使合作安全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可行选择,其运行机制应该是建立在六方会谈框架基础上的东北亚地区论坛。构建东北亚地区论坛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它同美日双边军事同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合作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安全合作理念,它所具有的非强制性特点使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比较容易展开.东北亚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结构限制了美国的单边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进了地区国家间的共有利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外溢"为合作安全.这些因素的相互交织能够使合作安全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可行选择;其运行机制应该是建立在六方会谈框架基础上的东北亚地区论坛.构建东北亚地区论坛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它同美日双边军事同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全困境作为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异,呈现出各种状态。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着由安全困境变异而来的崛起困境和制度困境。清醒认识和努力化解这两种困境,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日益增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之所以能够维持,当代主要国际关系理论有不同的理论阐释.新现实主义认为,力量均衡是东北亚和平与安全的关键;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东北亚安全机制增加了冲突的成本,为实现长远利益,相关各方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建构主义则认为,是文化认同增加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使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过去美国是通过消灭敌人或者威慑敌人来达到自己的安全,现在由于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因此美国企图通过使自己变得无懈可击来达到安全。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6,(4):20-21
1934年7月初,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地区前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日本和韩国不断深化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将不仅带动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发展,也将在世界上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中、日、韩三国都有意愿使东北亚地区发展更加和平与繁荣。日前,东北亚名人会在北京举行。其宗旨是探讨如何顺应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大环境,加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今天,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而区域公共产品的提出为考察和促进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中韩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开展区域合作既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同时也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2014年韩中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在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形成共识并取得实际进展,扩大了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为东北亚区域更广更深入合作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3.
“安全困境”概念、成因及其实践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困境”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命题。自20世纪中期该概念提出以来,被各国学者所广泛吸收、借鉴,运用于分析和说明国际安全环境与本国的安全境况。但“安全困境”概念本身存在一定的疏漏和弊病,尤其是国际关系学界对“安全困境”成因的理解和研究分歧较大,缺陷明显。笔者认为,在特定国际体系中,对他国国际战略意图的模糊性认识及对自身国家安全的无止境追求,是导致国家间“安全困境”的真正动因。走出“安全困境”需要对国际社会共有安全观念的构建。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实践为“困境超越”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于宁宁  于耀洲 《人民论坛》2012,(35):242-243
东北亚地区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利益与矛盾的焦点,中、美、日、俄四大国的力量在此博弈。美国霸权的存在及其推行的霸权均势战略与中俄制衡均势战略、蒙韩等距离伙伴均势外交策略,共同作用于东北亚地区,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这些错综复杂的制衡关系致使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整合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这一全新角度出发,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消解安全困境的路径。分析了安全困境的形成原因是消极心理、消极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全球化的发展为培养积极心理提供的有利条件,最后分别阐明了国际关系中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制度的培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对于消解安全困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影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洁 《长白学刊》2002,(6):30-32
东北亚地区是目前世界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区域之一。造成该地区国际关系十分复杂和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对该区域事务的深度介入,尤其是在我国台湾问题、朝鲜半岛北南和解、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等区域安全焦点问题上,美国积极插手和干预其他国家内政,极力谋求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成为影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京解放前夕,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曾活跃着一支秘密力量,他们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获取情报,瓦解敌人,策动起义,策应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这就是由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领导的地下情报组织。  相似文献   

18.
"安全困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讨论日益引人注目。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点似乎主要在于针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并且比较多的相关论述着重从中国自身发展的非扩张性来证明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然而,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全面地探讨国际体系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应该深入地研究分析当代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由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安全困境”与中国崛起之间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相当部分来自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前提,就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和与之相联的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困境”。“安全困境”与大国崛起及…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东北亚地区各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应该分阶段,分领域,通过制度化的框架来弥合分歧,加强合作,以期实现各国经济的互赢。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近现代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断层",使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历史困境"。此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安全的"结构困境"。文化发展面临的这两种困境,为发展和稳定国家安全的根本基础——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