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于起诉”的“取消”与“不起诉”的改革周少元免予起诉的存度问题曾是刑诉法修改与完善讨论过程中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修改后的刑诉法已无免予起诉的明文规定,似乎免予起诉取消了。免予起诉真的取消了吗?笔者愚见,取消了免予起诉的概念和术语,保留了免予起诉...  相似文献   

2.
姜伟  孙铁成 《人权》2003,(6):28-30
审判是人民法院实现国家审判权的活动,指人民法院对已经起诉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步骤和方式、方法,全面审查证据,核实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在现代法制社会,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其权威性不仅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也为社会心理所公认。法院的判决是对法律事  相似文献   

3.
杨宇冠 《人权》2006,(1):30-32
刑事司法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隐私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事程序法为保障的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但是,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完善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原则,但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法院和检察院未能做到独立地司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个问题,国家…  相似文献   

4.
一、免予起诉制度的学术之争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创举,我国刑事诉讼法已将它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固定下来。但是,多年来,无论是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实际部门对此争议较多,褒贬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废除说、半废除说和保留完善说。今将各自的观点简介如下:(一)废除说。  相似文献   

5.
从初查、立案、侦查到起诉,检察官历尽千辛万苦才把一个贪官诉到法院,而这个贪官却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可能被判缓刑,甚至免予处罚——近年来,法院对职务犯罪案件判处免予刑事处罚、适用缓刑的比率,从2001年的51.38%递增至2005年的66.48%。尤其是渎职侵权案件判处免予刑事处罚、适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取消了免予起诉权,在公诉制度中吸取起诉便宜主义,设立不起诉制度,是顺应刑事诉讼发展潮流,也是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发现立法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文斌 《理论月刊》2006,(2):107-109
法院体制是指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审判权能的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法院所构成的体系。法院体制关系到法院能否独立地履行自己的审判职责,法官能否独立判案。我国长期实行地方管理法院的人财物,这易于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尽早改革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监察权。”本文就实行法官独立审判制度以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作一探讨。一、我国审判独立的模式、弊端及其改革方向我国宪法和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即是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是在以机构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若干问题之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院调查取证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法治、树立审判权威要求审判权与调查取证权相分离,审判法官与调查法官相分离.我国现有调查取证的模式含糊不清,有碍于程序公正.从制度上完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让调查取证独立是审判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前提,是证据体系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官释明权是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博弈的结果,也是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权利相互妥协的产物。释明权本身含有沟通共识的内在要求。它是连接法院职权与当事人权利的纽带,也是构筑法院与当事人和谐关系的桥梁。应从协调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入手,在为实现权利而真诚沟通的和谐司法理念指导下,加快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基础培育与法律规则体系的完善,加快构建以和谐司法为理念、以达成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和谐状态为目标的法官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从法理上看,人大对法院行使质询权是有宪法依据的;从制定我国宪法的理论基础上来看,人大对法院行使质询权也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相适应的。因此,个别学者认为,人大对法院行使质询权违宪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考察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通常而言,也有通过议会监督法院审判活动的立法例。为了使人大既能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也不妨碍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笔者主张在我国可借鉴瑞典的督察专员制度,在遵循间接性、事后性、整体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对法院行使质询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又规定了人民法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唯一机构,它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大监督,向人大负责。法院的司法,现代各国都认为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即使是国家或政府的行为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可向法院起诉讨回公道,更不用说其他。它象社会的镜子,镜子若看不清楚,社会正义就会出问题。而管理这面镜子的,在我国就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由各级人大监督本级法院。下面,笔者试述一下人民法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健全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符合司法权自身的运行规律,是法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是法官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依旧受传统管理体制的惯性所影响,存在相关法律滞后、法官员额的科学标准还未建立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应及时修改相关立法、建立科学的法官员额核定标准并完善法官遴选机制。  相似文献   

14.
霍建平 《人民论坛》2015,(5):137-139
刑事被告人迅速审判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它在保障司法公正、实现诉讼经济、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刑事被告人迅速审判权的比较研究,得出我国刑事被告人迅速审判权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我们应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刑事被告人迅速审判权,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三政治教材P47谈到,依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即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行政案件的权利,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在教学中学生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往往不甚理解,甚至会产生法院的权力是不是高于一切的疑惑,那人民法院与人大、与党委、与检察院的关系又要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担负着为推进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我区各级法院在党的领导下和人大的监督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官队伍建设,使法院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为维护自治区的社会稳定,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接受党的领导、接受人大监督是一致的。各级人大依法对法院进行监督,既是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制约,也是对法院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几年来,自治区人大在加强和改  相似文献   

17.
王佳宁 《前沿》2006,(1):84-86
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实施而得以保障;但当权利没有被法律具体化,或当法律与宪法相抵触而侵犯了公民权利时,公民理应获得宪法救济.这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民在自己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救济?本文从我国现实案例入手分析我国宪法救济制度,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权利的宪法制度提出一些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期,石家庄长安法院推出“前科消灭”试行方案,旨在为轻刑、缓刑、免予起诉的少年犯在痛改前非之后,撕掉“犯罪人”标签,使其任就业、升学、生活上不受“前科”阴影的影响,一些学者和新闻媒体给予支持,肯定,但也有反对的声音…… 2月14日本刊记者前往石家庄采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权具有相对性,是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不是审判员,也不是庭长、院长的独立审判。独立审判只是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相对性,确定了人大及常委会监督审判的必然性。组织人大代表旁听并评议法院庭审工作,是地方各级人大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监督形式,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不发生;中...  相似文献   

20.
两法官自恃手握独立审判权,而蔑视法律,肆意敛财,几乎到了“穷凶极恶”的程度。湖南省衡南县法院副院长王远鹏、民二庭庭长谭静联手放出100万元、利息7分的“高利贷”。在不能如期收回的情况下,假借他人之手起诉到县法院,自己完成审判过程,然后又违规执行,上演了一出利用审判权力寻租的闹剧。两法官上下其手,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上,不能不说是对独立审判权的无耻亵渎。(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