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宪法解释方法论之辨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学 《现代法学》2006,28(5):38-49
自美国宪法诞生至今,关于宪法解释方法存在着各种方法论流派,大致可以把它们概括为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原意主义与非原意主义、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历史主义、德沃金主义和基础主义等。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宪法解释方法论之梳理与辨思,在于揭示其内在法理及差异,为正确解释宪法文本提供理想之途。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一种学术史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原旨主义的争论如同美国当前的宪政联邦一样古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国的宪政历史就是伴随着关于宪法解释正确方式的争论逐渐成长起来的。原旨主义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宪法解释理论,主张解释宪法时要依据制宪者的原初意图或者宪法文本的原初含义;原旨主义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得原旨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旧原旨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旧原旨主义的理论特征;新旧原旨主义与司法自制和民主的关系;从意图原旨主义到文本原旨主义的转变。无论旧原旨主义还是新原旨主义都必须解决如何确定宪法原旨的问题,意图原旨主义和文本原旨主义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新原旨主义忽略或者并没有解决宪法先定约束和后代民主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宪政主义     
从联邦宪法的制订开始,美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倾向一直分为两大派:民主主义和自由宪政主义。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学术交锋,整个美国历史都贯穿着这两大派别的竞争与妥协。一开始以杰弗逊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和卢梭一脉相承,主张人民及其选出的议会代表——或更准确地说,他们中的多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以麦迪逊(尽管他后来在政治上曾和杰弗逊站在一边)为代表的宪政主义则继承了洛克与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更为注重保障个人——尤其民主社会中的少教人——的基本权利,并要求对政府权力加以种种限制以达到某种平衡。如果前者更重视在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法律的最高效力(杰弗逊甚至认为宪法也应该和普通的法律一样,每二、三十年“再来一次”),后者则更倾向于认为任何政府行为——包括立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某些更高的道德规范之约束.不论它们是不成文的“自然法”或基本的民族思维习惯,还是成文宪法所体现的某些因司法解释而变得相当确定的基本原则。马歇尔大法官为司法审查所建立的里程碑——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①为美国模式的宪政主义奠定了基础,并正如杰弗逊主义者所要反对的,它把控制宪法意义的最高权力交给了经常不是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因而相当独立于他们的)法院。马伯里模式在世界各法治国家(包括美国本身)受到了广泛争议,但它仍然代表了一种似乎不可抗拒的潮流。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各法治国家先后采取了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宪政审查体制。当然.这并不表明民主主义就将退出其“历史舞台”。事实上,这种哲学已经不只是“左派”的专利;有趣的是.法院内部的保守派现在经常用它来攻击司法判决历年来以宪法的名义创造的宪法文本并未明确提到的各种“自由”或“权利”。  相似文献   

4.
宪法解释应该遵循原初意义还是回应时代需要,是原旨主义和“活的宪法”之争的焦点所在。在对宪法裁判进行批判与维护的过程中,原意解释方法和非原意解释方法都开始走向基础主义。两种解释方法执着于单一的理念,既无法证明自己比对方更为优秀,也未能对解释实践进行全面的描述。宪法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语境多元的过程,在不同复杂状况下,法官拥有不同程度的解释裁量权。有鉴于此,任何将宪法解释化约为单一解释哲学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么多灾难,但依然要去直面诸多困难。本文谈谈对美国民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宪法解释中,不同的学者或者法官具有不同的立场和解释方式,大体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即原旨主义解释方式和能动主义解释方式。面对司法审查制度中的反多数难题,任何一种解释方式都必须树立自身的立场,原旨主义和能动主义亦是如此。这两种解释方式都选择利用民主来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在谁在坚持民主和谁能促进民主这两个问题上两种解释方式采取了一致的立场,并给出各自的论证。通过对双方论辩内容的细致梳理,我们会发现宪法解释中对立的双方是在利用不同的民主观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探究宪法和宪政的起源出发,提出这样的观点: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的有无,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在宪法和宪政建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文中认为要实现从宪法到宪政,最重要的是确立立宪主义的思想,按照立宪主义的原意来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  相似文献   

8.
宪法解释主体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宪法解释主体理论存有两种,即民主理论与自由宪政理论。本文对宪法的立法解释之是非与宪法的司法解释之是非作了分析说明,认为司法者而非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宪法。重点对我国宪法解释的制度设计与理论之争及模式选择与建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三种模式中,立法解释模式与普通法院解释模式实际上被排除在了选择之外,惟一可行的模式就是欧洲模式:建立专门的宪法解释的法院或机构。  相似文献   

9.
宪政:和谐的生活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宪政属于宪法哲学范畴。宪法哲学属于哲学 ,属于法哲学、生活哲学、未来之学 ,属于科学。在宪法哲学的上述不同层面 ,宪政分别聚焦于对“宪法·人民·政府”、“权力·法律·权利”、“宪法·生活·政治”、“传统·现实·理想”、“正义·科学·效益”等相互关系之本源和应然的追问。对此 ,我们的回答是 :宪法是作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与作为国家权利行使者的政府之间的“契约” ;法治的精义在于通过对公权力廉洁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而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宪政既以民主为基础又对民主的某些性格保持着警惕 ;宪政的理想可以激发完善现状的热情 ,历史的评判则可防杜社会的倒退 ;宪政同时结晶着科学、正义、效益三种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按宪法运作的政治和政治体制,是颁布宪法的必然目标和实践归属。我国一些学者却明确提出了“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的主张,这种“宪政否定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新中国对宪政建设的贡献,也削弱我国公民本来就很淡薄的宪法意识,应予纠正。宪政是一个比民主、法治和人权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可以涵括我国现行政治理念,客观地对待现代政治文明,确立宪政的目标,加强宪法实施,把宪法规定的东西切实落实下去,是一种积极、稳妥、务实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is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ast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s of legitimacy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s legitimate if it meets the test of two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or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of constitutionalism or the rule of law. There are three contemporary trends which tend to conflict with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and thus diminish democratic freedom. There are three responses to the lack of legitimacy of these three trends. The first is to downplay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 order to endorse the three trends. The second is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 the form of deliberativ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order to criticise aspects of the three trends and to call for further democratisation. The third trend deepens this critical response by tying the test of democratic legitimacy more closely to case studies of attempts by citizens to exercise their democratic freedom.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前行的足音,必然呼吁人类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和主体平等地位的确立。在各国刑事诉讼领域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关系的演进中,控辩平等原则的基本精神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是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重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必然要求。而今,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是不得以牺牲司法公正或威胁基本人权为代价来控制犯罪或建立秩序。以此检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可以发现,控辩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还只是雏形,其与国际公约和司法准则对控辩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控辩平等之最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蕾 《北方法学》2011,5(3):29-38
美国200余年的制宪、释宪史为宪法解释提供了丰厚的制度土壤,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宪法解释理论。贯穿其中的则是宪法解释的合理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较为极端的"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之争。作为对这二者的超越,伊利和德沃金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宪法解释的"第三条道路",前者可称为宪法解释的"程序"模式,后者则为"原则"模式。二者自觉地将宪法解释问题与民主观联系起来,从而将宪法解释的方法论推至一个更为丰富与抽象的层次。  相似文献   

14.
竞争法的价值追求不应该止于传统的自由和竞争理念,还应当审视自由和竞争之后的深层价值追求:经济民主和社会正义。经济民主是指经济领域内的民主。经济民主理念促使竞争法突破竞争者中心主义,关注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突破禁令模式走向限制强势与扶助弱势相结合的机制。社会正义在经济领域具有特殊的涵义。由于自由竞争无法满足社会正义的要求,需要由政府等公共权力作为社会公意的代言人。政府应从社会正义原则的要求出发在遵循辅助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前提下,为市场竞争制定有效的规范,维护弱势经济主体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Nowadays democratic liberal societies face a rising challenge in terms of fragmentation and erosion of shared values and ethical pluralism. Democracy is not anymore grounded in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me values. Neverthless,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continue to focus on how to reach consensus, especially through monist, objectualist, contractualist, discursive and deliberative approaches, rather than openly affording the issue of disagreement. Far from being just a disruptive force, disagreement and conflict are matters of fact that no reflection on democracy can underevaluate. They are the major issues through which to look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aw, politics and morals. The inclusion of dissent is a powerful tool for moral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justice. That is where legal procedures become crucial. Law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the building of a democracy. But it is also particularly exposed to disagreement. Language indeterminacy, dogmatic concepts and value pluralism constitute the main elements that lead to alternative and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law in a democratic framework. Major legal progress in the past has come from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legal materials.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respect for disagreement should be a moral principle in democracy and that the role of legal disagreemen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democracy as the government of a political community. To do so, a link between respect for disagreement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argumenta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reason and avoid extreme skepticism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w to the enforcement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6.
论宪法之代议制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时代法学》2003,1(2):19-24
从分析宪法原理和各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践出发 ,指出代议制度应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人民主权原则只是解决了主权的归属问题 ,并未说明民主的实现方式。在当代各国 ,基本采用代议(代表 )制的形式来实现民主 ,并且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宪法之中 ,政治体制的确立、国家机构的组成同代议 (代表 )制度原则密切联系。依据历史进程 ,对代议制度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各国宪法对代议制度的体现方式是各异的 ,这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 ,对代议制度原则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相似文献   

17.
王海军 《政法学刊》2007,24(1):10-13
“从契约到身份”运动的兴起,使现代民法陷入了困境。民法的终极价值是自由,这决定了民法在面对上述运动时,必须放弃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而坚持自由这一终极价值。“从契约到身份”运动只能由以社会本位为本原的经济法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8.
The Lisbon Treaty (Article 11) recognises the provision on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s a democratic principle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thus constitutionally legitimising the involve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 governance. However, at least thre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mocratic dimension of this practice remain unresolved. Firs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pecify precisely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ivil society relates to democracy. Second, having establishe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s the founding democratic principle of the EU (Article 10), the Lisbon Treaty does not allow assessing the provision on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s an independent source for democracy. Third, the putative democratising potential of participation would not be construed independently, not only because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s defined as the founding principle of the EU but also because participation cannot be thought of as independent from the form of the consultation regime,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managerial and technocratic styles of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志刚 《河北法学》2006,24(10):77-83
宪法诉讼中的审查基准,是指违宪审查机构在对相关法律进行审查、判定的时候,所秉持的价值评判准则.自1938年美国的"凯罗琳产品案"以来,"二元基准"逐渐被确立,并在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元基准"确立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内在地要求放宽对关涉经济之立法的审查;其次,基本权利的不同秉性内在地要求对不同性质的基本权利施加不同的审查;其三,维系代议民主政治和宪法裁判机构之正当性内在地要求对关涉精神自由和经济自由的立法施加不同的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