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公共精神——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公共行政的内在本质、功能以及其合法性基础都充分彰显了对公共精神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公共行政面临着“公共精神”的乏弱。因此,须重塑公共行政的民主、法治、公正、服务、责任、参与精神,提升公共行政精神的现实路径是对传统公共精神资源的批判性反思与传承、公民美德的教育和行政人员公共精神的重点培育;公民社会的构建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动“善政”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公共行政的精神》这本书中的问题意识、核心命题和关键性概念的体认与解读,得出中国转型期的公共行政改革可适当借鉴《公共行政的精神》重申公共价值的理念要旨。转型重在转念,中国转型期需要重申公共行政精神,重视本质性思维,但要基于中国转型期的大国现实进行合宜的选择而非直接照搬弗里德里克森的理论体系与结论。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永恒目标。现实政治生活中,行政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制约制度的建立、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是实现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理论丛林的形成既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行政学对现实社会急剧变化所作出的理论回应.根据目标取向的不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工具理性取向的行政科学,坚持效率至上,单纯追求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却很少提及甚至忽略公平、正义、民主等公共价值,代表理论主要有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二是价值理性取向的行政哲学,强调公共价值,积极倡导公共行政精神,但缺少制度化的途径和可操作的机制,代表理论主要有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而事实上,公共行政必须以价值理性为指导,以工具理性为支撑,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精神:内涵、价值及其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在公共行政领域,如果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利益,忽视公共利益,便会有脱离公共生活,丧失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感的危险。以公共行政领域为研究范围,在分析公共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公共精神的价值,探讨公共精神的培育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共精神是公民和公共管理者在对国家的政体价值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乐善好施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结合体。公共精神包括公民精神和公共行政的精神两个层面。重塑公共精神,对于公共行政伦理价值的回归,公共行政改革的理想目标和愿景的实现,强化公民参与意识和塑造公共管理者的行政人格至关重要,有利于新型治理模式下"良治"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平"是公共行政的"第三支柱"。弗雷德里克森通过对公共行政的领域问题、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以及公共行政的伦理问题三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公平与公正"问题是公共行政的精神与价值,公共行政应该完成从效率、经济导向向公平正义导向的转变。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公共管理者如何去践行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使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传统的行政法学相关理论面临挑战,行政法学研究要着眼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在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促进已彰显新公共管理色彩的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超越“旧”与“新”——《公共行政的精神》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其他学科,西方公共管理学也是伴随着反思与批判而不断发展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弗雷德里克森,正是在对传统行政学过分注重效率和职业主义倾向的反思,以及对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学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公共行政精神”的主张,进而促进了行政管理学说的完善。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精神”理论主张,并客观评价了弗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治安承包是公共行政民营化浪潮在当下中国特定行政领域中的制度表征,预示着公私部门在公共治理中的密切合作。我国当下治安形势的严峻与现实资源的短缺为治安事务的承包提供了可能,而新公共行政理论及现代警务改革理论也为治安承包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撑。面对治安承包现实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应当着重通过承包范围的确定、承包人的遴选、承包合同的签订以及绩效评估机制的引入促使治安承包的健康发展。作为秩序行政领域公私合作的典型样式,治安承包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公共行政民营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共行政主体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我国的公共行政中,政府行政依然是最重要的、居于主体地位的公共行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政府公共组织作为政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已经在拓展公共行政领域,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与品质方面越发表现出其优越性。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主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将大大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是公共行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共管理 ,是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与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代议制民主向直接民主、威权行政向民主行政发展 ,为公民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的两种公共行政理论流派,其中新公共管理已成为主导模式,新公共服务着力于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结合我国国情,吸收这两种理论的优秀因子,对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理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理论范式变革,每一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学科使命。而每一次范式变革必然是回应现实社会问题,并伴随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探讨与价值取向的确立。从追求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到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从复归市场再度追求效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到平衡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公共治理理论,都是公共管理学科面向现实社会问题与挑战的裂变与再生,是应对理论危机和管理实践危机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的精神》从公共性出发重构了行政的价值;分析了社会公平问题;并从公民精神和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治理路径。文章从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的本质和关系角度入手对以上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该书隐含着以下结论:一、公民精神具有将作为理念的公共与作为能力的公共联结起来的融合性;二、社会公平价值本身具有时间、空间和价值维度上的弥散性。三、具有自律性的公民精神和具有他律性的社会公平价值相互补充并一道规范着公共行政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公共行政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认为应该将社会公平作为指导公共行政的第三个规范性原则,而行政自由裁量权又是社会公平成为公共精神的必要前提,进而论证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弗雷德里克森在书中过分强调行政自由裁量权而忽视对其的诸如程序性控制等,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价值反映了人们关于公共行政的希望、信仰和依托,是公共行政的灵魂与基石。在西方现代性的语境下,公共行政价值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新公共管理时期三大阶段的变迁。在主导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在困境。回顾公共行政价值的历史变迁,并将公共行政价值置于现代性的语境下进行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的演变规律,推动新时期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论公共需求与供给:公共行政研究的基本主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的关系,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公共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发展史,就是一部公共行政发展史,也是一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公共需求与供给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关系,决定着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是我们构建公共行政学科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