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全国妇联专题调研组最近开展的一项“千名进城务工妇女问卷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妇女最担心的事包括“工作不稳定”、“孩子进不了正规学校”、“家庭不稳定”等,她们最普遍的感受是“打工的日子我没有家的感觉”“、做梦都希望有一个城里的家”。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做梦都希望有一个城里的家”,这个令人感喟不已的小小心愿,让人联想到前不久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有超过半数(55.14%)的农民工希望能够留在城市发展、定居,只有不过三成(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上述调…  相似文献   

2.
吴萍 《行政与法》2006,(10):50-54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以妇女为主体,以全面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本文以其为视角,探讨分析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环境进行深层的剖析,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大部分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留守人员。本文在对湖南省双峰县梅龙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人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农村留守人员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聚焦搜人大     
《江淮法治》2008,(1):6-7
北京市:代表“暗访”有法可依;浙江省:立法确定志愿者日;湖北省:立法保障进城务工妇女休假权;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估本届所立地方性法规效果;甘肃省:立法推进厂务公开;福建省:个人可建议审查“红头文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加强对进城务工犯罪人之特殊预防是防控此类犯罪的重要内容。采用以人格犯罪人观为基础的进城务工犯罪人分类刑事司法处遇,是对当前以"行为"为核心的刑罚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以很好的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犯罪人的特殊预防。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父母辈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对其子女生育二孩的意愿展开研究,重点分析影响父母辈意愿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父母辈扮演的不同家庭角色进行意愿比较.本项目组调查了合肥市400名城乡父母辈人群对于其子女生育二孩的意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辈传统生育观念未根本改变,以农村尤甚;男性的性别偏好高于女性,以男方父亲尤甚;头胎孩子的性别影响父母辈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7.
刘凯玲 《江淮法治》2009,(17):49-49
与城镇劳动者干着同样的工作,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却拿不到同样的报酬,甚至工作时间也不一致,这一现象在湖南有望得到改变。日前,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草案二审修改稿,其中明确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同工同酬”。  相似文献   

8.
葛峰 《中国司法》2009,(3):36-38
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涉及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过程中,进城务工农民流入到城市,同时,随父母一起流动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对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具体谈如何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女性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很大。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女性农民工则因受制于身体和性别的双重制约、承担着生活和生育的双重压力,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应通过改变社会性别观念,制定、修订相关法律,加强民主监督力度以及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等措施来切实保证女性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护。这对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基本情况和特点四川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06年,全省876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97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员1637万,进城务工人员1307万人(其中跨省农民工600万人),占全国流动就业总数的13.3%左右。总结近几年我省农民工基本状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从外出务工就业方式看:随着“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开展,农民工有组织外出、有目的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但还未达到外出务工就业主渠道地位。目前,依靠亲缘、人缘和地缘关系自助化外出务工的占58%,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中介机构组织外出务工的占35%,…  相似文献   

12.
莫荣 《中国法律》2005,(4):27-28,89-92
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成为中央政府突出重视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出台,中国首次发表就业状况和政策政府白皮书,针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始实施,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尽管2004年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方面已经有较大的政策突破,但全面清理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3.
生育权之概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生育权的概念 就实体法而言,我国已有两部法律对所谓的生育权问题作了规定。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应当注意的是,这两部法律对“生育”的界定是不一致的,前者将“生育”界定为“自由”,而后者则界定为“权利”。但不管怎样,该两部法律对生育自由或生育权的概念都没有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张雪  王欢 《法制与社会》2012,(1):213-214
本文通过将当代农村生育观念与传统生育观念和城市新型生育观念分别进行比较,向读者说明当代农村生育观念的现状以及其新发展,包括生育一或两个子女,最好一儿一女,不需养儿防老等等.本文希望通过描述当代农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使得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适当放宽,以适应农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不生育权是指权利人决定并实施不生育子女的自由,它是从生育权衍生出来的概念,也即生育权。不生育权作为一种自由权,它意味着权利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不生育。尽管不少国家为增加本国人口而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各国法律都未禁止人们选择不生育。正确认识生育权并在法律上加以确认和保障,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婚姻家庭的稳定,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兼业使得农地流转成为实现农业规模化和提升农民土地权益的一种渠道.目前我国的农地流转进程加快、规模增大、模式更加多样,但依然还存在着农地权利主体不明、权能不清、确权登记不彻底、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数量逐年递增,再加上政策性文件的发布,更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的速度。由此而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监护问题,进城务工的人员多是年轻人,他们将自己的子女留给了亲人或朋友照顾,更有甚者是将他们的子女单独留在家里,这种现象已然是愈演愈烈,成为不可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得不错,“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嘟”因此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但是,仅仅取消“农民工”称谓,就能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遭受歧视的现象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就像禁止称妓女为“小姐”,改成“失足妇女”、“性工作者”一样,只是从称谓上解决人格歧视问题,而卖淫的主体性质不变,称呼多美好也不可能让职业“光荣”。  相似文献   

19.
罗绮 《法制与社会》2014,(2):285-286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由此推定,妇女生育与否,完全依赖于妇女个人主观意志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七条有规定"公民不分性别均有生育权",自此法律首次明确的规定了男性享有平等的生育权。也就是说如果夫妻双方在生育问题上意见无法统一时,基于平等的权利冲突所留给法律解决的问题相当棘手。本文将深入探讨夫妻双方在生育权之争中出现的情况,进而提出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育权:夫妻共同享有的权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贵刊1998年第1期“本刊专稿”栏目中“一位丈夫丧失生育权引出的话题”,引来各路人马在第4、5期“模拟法庭”激烈辩论。笔者感受颇多,但三言两语又觉难以说明说透,故在“理论园地”中再度论述。何为生育权利呢?生育权利,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基于合法婚姻基础上产生,指夫妻双方有权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延续后代,包括生育的自由和不生育的自由,是在夫妻共同合意前提下行使的一项人身权。它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生育是人类繁衍的需要,而生育权利至今未被我国立法工作者“正面视之”,对此问题,我国《民法》、《婚姻法》、《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