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法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干预、协调社会经济的部门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国家调节也会发生“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调节方式之一的宏观调控也需要经济法的规制与保障。可以说,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是否妥当,宏观调控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规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民众正当权益的关键。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还亟需改善,宏观调控权应受到经济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法律控制:从实体走向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控权理念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类法律控权是从实体法开始的。实体法对权力的控制,实质上是利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作实体规则的控制,其特点在于注重目标与结果的控制,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法律作用①。其途径有三:一是用法律来限定权力的使用方式、途径、范围和强度;二是设定另外的权力或分散权力来限制权力;三是法律直接规定公民享有的实体权利,即将公民权利赋予法律的躯壳予以保护,对侵害权利的权力主体课以法律责任。然而,由于实体法自身的局限和权力的自我扩张性,实体法控权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一、实…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及其理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红弘 《求索》2010,(10):160-162
政府和市场是经济法研究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自由经济时代,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契约自由的原则下进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无序与混乱问题得以显现。于是,社会学者纷纷提出引入政府作为干预市场的力量,经济法由此诞生。关于经济法的立论基础也因此被关注,基于经济法与市场失灵的逻辑相关性,不少学者提出了所谓的"需要干预说",并将其作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然而,"需要干预说"违背了法律的应然价值属性和现代法治的宪政理念,从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及其本然属性看,我们认为"规制干预说"作为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可能是更为合适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辉 《前沿》2009,(4):136-140
宏观调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产生的一种新型国家经济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必须对宏观调控权实行法律控制。宏观调控权如果未受到法律控制,那么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必定无法实现。对宏观调控权实行法律控制,不仅是这一权力合法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抑制该权力异化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的规制理论是应市场失灵而产生,应政府失灵而改进。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以高度的计划经济为基础,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元素就是引入市场经济,进行经济体制再改革,直至市场经济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体现着"政府放权",即放松规制。因此,规制的法治建设也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法律制度的性质多体现为政府控权法。如何进一步控制政府的权力,摒弃计划经济的惯性和遗产成为我国规制法律制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协同学视角来看,经济法作为经济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在维持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实现对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规制方面具有优势.经济法的完善路径应是通过完善经济法的相关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对经济系统的组分结构、信息流通进行规制,并从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出发,完善对自由市场及政府职能的双重规范,实现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同规制.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法责任的内涵与基本权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遵循"法律部门名称+责任"的确定部门法责任的称谓模式,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其称谓应确定为"经济法责任".基于法律责任是第二性权利义务关系的理解,把经济法责任界定为第二性经济法权义关系,即当经济法所确定和保护的第一性权利义务关系受到侵害时,为了实现该关系,而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具体的经济法责任主体之间形成且必须实现的第二性经济法权义关系.经济法责任的基本权义关系应由请求权关系、支配权关系、形成权关系构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法理论产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精神的宣传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回顾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观点及影响,并对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作总体性研究的思想及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作了分析。文章认为在经济建设中坚持法治,促进改革开放是经济法理论的历史内涵,指出如何协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与调控和市场自发运行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行政权力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与影响力。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的主要内容。行政权力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征。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行政权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立法参与权。指政府参与立法过程的相关权力。在我国,政府拥有提出法律草案的权力。二是委任立法权。指立法机关制定一些法律原则,委托行政机关制定具体条文的法律制度。三是行政管理权。主要指制定和执行政策权,掌管军队和外交权,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权,管…  相似文献   

10.
陈秀兰 《理论月刊》2007,(7):124-126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一是协调利益关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经济法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运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结合,协调市场不同主体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博弈,协调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关系,使之和谐发展的法律。  相似文献   

11.
郭愫  陈乃新 《求索》2008,(1):30-31
许多人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权只是政府的一种行政权力,宏观调控法乃至整个经济法就是行政法的组成部分。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调控权在行使过程中与行政权颇为相似,因此人民银行基准利率调控权属于行政权。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点,揭示了它们各自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制度问题。从法律行为控制的角度来看,要正确认识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安全的环境保护功能、经济转型促进功能和社会发展推动功能,并基于这种认识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的各种横向法律行为、纵向法律行为,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目标。但是,中国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安全的法律制度设计要根据试点市场阶段、全国市场阶段、全球市场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交易条件和法律需求,进行法律制度上的创新与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内容完备、协调性好、适应性强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完善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促进经济法与民法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存在对丰富现代化经济法基础理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认定并划出经济法所调整的那部分"特定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学理论的立题之处。经济法具有对整体社会经济调节的整合功能,相对于传统部门法来说,经济法的一个显著性的功能是其政策性,实现了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是一种危害深广的丑恶现象,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政府官员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因此,抑制贪污腐败的思路,就在于制约和监督权力,使之无法用来谋取私利。对权力的制约,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至少有三个相辅相成的手段,即以法制权、以权制权和以民制权。以法制权,就是制定严密的法律,规范权力的运作程序,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以权制权,就是通过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实行对权力的监督和控制;以民制权,就是让社会和公民发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作用。这三种手段,以法制权是关键,以权制权和以民制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政府过程理论为视角对郭京毅案中所涉及到的行政立法腐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行政立法腐败是人民的权力经过多重委托代理环节之后形成的一种权力异化。从政府过程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立法过程与法律适用过程之中,这两个过程均呈现出无序与权变的特征;立法控权机制的软弱与失灵是腐败产生的根由,但其所触及到的深层问题则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行政立法影响力上的对比悬殊。若从根本上治理行政立法腐败,需要在授权、识别、追责等多方面建立与完善制度构建,以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更需要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以提高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政府过程的能力并形成多元的社会力量,并实现对社会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以新的视角对法理学中的权力概念作了新的诠释。权力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及为实现其意志的能力,权力的主观性表现为它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权力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法律的赋予,“天赋人权”之“权”是权力的权,而不应是权利的“权”;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法(制定法)由权力与权力间的冲突关系产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对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看法正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法治经济不仅意味着市场中的商业行为要依据法律,更重要的是政府行为也必须依据法律,即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实施。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保障。政府权力限制的理论依据 政府权力是有限的。这一命题至少蕴涵着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一是对政府自身来说,它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自我限制和道德自律,已经合法授予政府的权力必须谨慎行使,不可滥用。二是对于社会和公民来说,它意味着政府的权力只是一个必要的工具,政府…  相似文献   

19.
行政督查是内部行政行为,行政法的本质要求行政督查权要接受法律的规范与控制,现代控权理念要求行政督查组织法与行为法并行不悖、缺一不可,法治行政要求行政督查符合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权责统一原则,行政自制理论要求行政机关自觉通过内部行政法规范和控制行政督查权。现行中国行政督查的依据、职能、主体、程序及法律责任没有满足上述要求,行政督查尚未实现法治化。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督查法治化的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张波 《求索》2010,(8):62-64
政府规制是规制机构凭借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主体实施的行政干预或经济控制,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政府规制产生的直接动因。在考察政府规制演进的研究中,我们要理顺规制何以发生、规制何以变迁、理论预设何以演进三个逻辑进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实现,然而,政府规制又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所有问题。"后规制"作为一个后现代话语概念,它强调规制本身和经济主体自规制的重要性,强调多元规制主体的共同参与,是解决市场与政府失灵、促成善治政府之生成的政府规制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