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李东旭 《世纪桥》2009,(7):50-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就是重视人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人的发展,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伦理的主要内容有:“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发展是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真正统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挖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对于破解当前中国存在的发展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应对风险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发展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导致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与价值相分离,人与自然矛盾加剧,非人类中心主义虽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但实践中却难以找到实现的动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统一,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点之一,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基元性的意义。它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为视角,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强调自然界对人本质确认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以生产方式为中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佳状态:人、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三维统一。  相似文献   

6.
刘天华 《理论学刊》2008,4(4):76-78
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维度,和谐社会理论是差异与和谐双重维度的统一.和谐,是多样性差异的协调平衡、共生和谐,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适度张力.当代社会和谐必须强调并确立"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力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和合思想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几乎涵括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重大关系。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富价值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过程,应该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兼顾、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实施跨越式发展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它通过内在机理的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强调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将环境与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环境保护唯一的正确选择?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需要社会各群体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拉长方式,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已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今地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是人类为满足自己近视的幸福要求而采取的许多不计后果的行为方式."绿色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即"黑色文明"的否定和清算,特别是对它的价值理念基础的否定和清算.因此,努力打造先进文明,促进"绿色文明人"的普遍生成,对于全面改造人类行为方式,实施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具有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发展观论域中,人的创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思想的逻辑、生态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四位一体的合成。它们分别与自然—社会文明中的科学人、思想—制度文明中的文化人、全球文明中的世界人创构以及未来文明中的未来人的创构相互适应。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创构逻辑的重大创新,是对全球文明的宝贵贡献、对未来文明的重要开启。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当代中国,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在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是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人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马克思正是出于对人和人类劳动的深切关怀,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一再强调:这一历史过程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