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2.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3.
张光茫 《党史纵横》2011,(11):25+28-25,28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用“鲁迅”这个的笔名。辛亥革命爆发前,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4.
张磊 《党史文苑》2007,(6):49-50
鲁迅先生一生用笔作武器,写出的文章是令反动派望而生畏的投枪和匕首。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起诉无门的一个。”鲁迅用笔作武器,打了许多有关各种思想及文化思潮的“笔墨官司”,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也曾聘请过律师,拟通过法律“打官司”的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5.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海内外人士纷纷撰联以示哀悼。蔡元培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身在扶桑,他送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另一副挽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正当姚克与埃德加·斯诺在鲁迅指导下致力于编译《活的中国》时,得知鲁迅逝世噩…  相似文献   

6.
散木 《党史文汇》2002,(7):30-30
鲁迅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一些与他有关或相关的事物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以鲁迅名字命名的事物有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广为人知,有的则鲜为人知,但有的或者当时就没有被采纳,也就更不为人所知了,兹撮其部分,就此见出历史岁月的风霜。鲁迅县、鲁迅大学、鲁迅文学奖金、鲁迅研究院、鲁迅铜像:鲁迅逝世后,苏区的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迅即向南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南京政府提出要求,除举行国葬和将鲁迅付国史馆立传外,建议将绍兴县改称鲁迅县,将北大改为鲁迅大学、同时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和鲁迅研究院,并在鲁…  相似文献   

7.
佛头著粪     
乐朋 《唯实》2013,(3):95-95
生前死后的鲁迅,在中国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近些年,鲁迅又被指为“文革”罪人而蒙受挞伐,使其灵魂不得安宁。作家兼主编的韩石山在海洋大学文学院演讲,兴之所至,信口开河云:1966年,“毛主席就和鲁迅一起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9.
1936年10月19日早晨8点,当32岁的青年作家巴金按照事先约定兴冲冲地带着两位好友、青年作家曹禺和靳以来到位于上海四川北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寓所时,不料鲁迅先生已在两个多小时前溘然长逝了。巴金顿有天塌地陷之感,他陪着鲁迅夫人许广平肃立在床边,悲痛欲绝,涕泪长流。在泪眼朦胧之中,与鲁迅亲密交往两年多的一幕幕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年1月 18 日《南方周末》“阅读”版“是非”专栏发表了王蒙的《大师小议》,文章煞尾的一段说:“是匍匐地、神谕地仰望大师、大奖等等好,还是民主地、人间性地平视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大奖”云云不过是行文的陪衬,“大师”则以鲁迅为例,其实全文都是在说鲁迅,论证不应神化鲁迅。作者是否在进一步申说他几年前提出的那段名言(幸亏中国只有一个鲁迅,要是出50个鲁迅,非闹政治地震不可)且不必管它;他,王朔以及高举“断裂”大旗的文坛新锐们所深恶痛绝的“神化”鲁迅问题,似乎不能不讨论一下:真有此事?鲁迅果真被神化…  相似文献   

11.
张典 《唯实》2000,(Z1)
许多学者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看作是鲁迅在坚持启蒙立场的同时,对启蒙运动的超越,是反启蒙的,而且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直接等同于西方反启蒙的存在主义,这是不准确的。鲁迅的虚无心态并不是反启蒙的,而是他深感中国启蒙运动过于艰难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表露,是他的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典 《唯实》2000,(9):124-128
许多学者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看作是鲁迅在坚持启蒙立场的同时,对启蒙运动的超越,是反启蒙的,而且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直接等同于西方反启蒙的存在主义,这是不准确的。鲁迅的虚无心态并不是反启蒙的,而是他深感中国启蒙运动过于艰难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表露,是他的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15.
马莉 《世纪风采》2010,(2):14-17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恐怕绕不开冯雪峰这个名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就以作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曾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上海文坛上。他与鲁迅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这样说,鲁迅是因冯雪峰而密切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才有了后来毛泽东对其“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赞誉。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和妇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鲁迅是一个作家,但鲁迅却更是一个战士;鲁迅手中所握着的明明是一支笔,但无论同志或者敌人都将之视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鲁迅的个子很矮,头颅很小,但人们却总要把他看成是身容三山五…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5,(6):51-51
毕克官在5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偶然,我惊喜地发现鲁迅论敌诸公的文章选本,书名《被亵渎的鲁迅》。读鲁迅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事对人骂得痛快。被鲁迅骂的人也多,梁实秋、林语堂、胡秋原、苏汶、沈泊尘,连梅兰芳也没放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里,凭我个人的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18.
廉棣 《奋斗》2001,(1):52-52
我读小学的时候,便读了鲁迅的一些作品;对鲁迅的故乡绍兴便产生了向往,很想去那里看一看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乌篷船……  相似文献   

19.
北京绍兴县馆鲁迅的一处旧居李德平说起鲁迅在北京的旧居,说起鲁迅当年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往往会想起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那座四合院,因为那里有当年被人们称为“老虎尾巴”的鲁迅居室兼工作室;因为那里几经整修,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鲁迅博物馆”。其实,鲁迅在...  相似文献   

20.
徐梅 《党建文汇》2010,(10):12-12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