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世纪伟大的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他的巨著《神学大全》第二部分中集中论述了爱德,其中有几个问题是相关于爱德的秩序。将爱德秩序与儒家仁爱秩序观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托马斯.阿奎那的爱德秩序观为儒家的"仁爱"秩序思想提供一种"支持",彰显出儒家"仁爱秩序"在世俗世界里的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概念,根源于他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爱因斯坦构造的"和谐的人",不仅是一个有道德的自由人,更是一个有崇高道德和高度自由的人。因此,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就像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追求而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人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反映的原罪观是基督教关于罪的根源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丰富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本文以基督教的基础和标准《圣经》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基督教两派争议的焦点,发现原罪观缺乏对上帝救赎之道的真正认识,是将人重新戴上枷锁而不是给人以自由的教义。现代神学揭示的救赎之道是将人从罪的折磨和支配中解救出来的道路,更接近《圣经》的启示,是给人以自由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道”化生的人 ,还是“上帝”创造的人 ,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至上神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道教关注的中心 ,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本源问题,是伦理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为了探寻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周公、老子、孔子和孟子等都作出了自己的巨大努力。首先周公提出了天德观、然后老子提出了道德观、接着孔子提出了情德观,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性德观;从而最终从天德观发展到人德观,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思想界认知道德本源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宇宙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并由此而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科学地位。现代宇宙学的一般研究结果认为,我们所在的整个宇宙是在有限量的时间之前自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奇异状态——奇点——大爆炸所形成;之后,宇宙空间不断膨胀,在目前阶段,整个宇亩空间有着它有限量的半径和有限量的体积。不少人根据现代宇宙学的这些结论提出了宇宙在时间上空间上是有限存在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观直接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10)
斯宾诺莎与萨特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但是二人从不同方面强调了人的自由。萨特认为自由是人存在本身,其自由是立足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斯宾诺莎则把理性当作自由,他的自由是把"上帝"作为真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将二者的自由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明辨自己人生中的是与非、取与舍、得与失、为与不为。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能力是国家运用基础能力所能取得的社会配合程度。国家的汲取能力、渗透能力与协商能力体现出的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础能力。董必武人民主体观、人权个体观、统一战线"人人"观所体现的对人民群众主体利益与人权个体利益的关切,成为我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的力量源泉,更成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保障和实现人的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现代法律的终极关怀。董必武的人民主体思想对现代国家能力的发展、运用与提高,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8,(5)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代中国,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不仅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为普通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培养时代新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矛盾性,现代人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价值共识困境以及本体安全焦虑等困境之中。如何从理论上分析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根源,从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十分重要。《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对这一重要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法,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嫁植于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对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当下性的考察,并从"故"事及"故"事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互文,为现代人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代"一词的历史溯源,我们发现"现代性"最初要拒斥的并非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基督教教会的权威。但伴随着世俗化的进程,工具理性成为理性的惟一表现形式,并取代"上帝"成为新的权威。这一变迁在哲学上表现为主体主义信念的极端化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事实上,理性并不能满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轴心时代"所确立的意义世界仍旧不能够被取代。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对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提出明确要求。山东省烟台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考准考实干部德上下功夫,建立起具有鲜明导向性和较强操作性的考察体系,有效推动以德为先的选人导向在基层干部工作中落地落实。一、听言观行、由表及里,深入考察干部的政治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问题有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特别是政治上的两面人,有很强的隐蔽  相似文献   

17.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教的信仰以圣经为基础,主要有:1、信仰上帝在基督徒看来,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上帝是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神秘存在的终极源头。2、信仰原罪基督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原祖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9.
于晓霞 《求索》2008,(6):110-112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观的基本价值诉求。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主张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是一系列关于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的思想理论。以人为本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依靠人,是为了人、依靠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观与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都以人为最终目的,并且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管理观与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王航 《理论月刊》2003,(7):76-78
时"以德治国"的一般理解即是"用道德治国",但在同一文本形式中还可以理解为"道德地治国".前者是"以德"的工具性使用,后者是"以德"的内在性使用.本文将借鉴新儒家的理论线索,来探寻儒家思想中"治人"与"修己"的区别,最后辅以西方现代正义理论中正义行为与正义动机相统一的难题来证明现代政府的德治首先是要求政府修德,然后才是人民的修德,所以应该说"以德"的内在性使用逻辑先于其工具性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