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2.
儒家以道德学说及其教化功能著称于世.它注重道德躬行,要求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践履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完善.因而它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爱国、仁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安身的灵魂、立世的根本、人生的极致追求。修身立德,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铸就了文人的正直与良心、志向与抱负。近代中国,当民族危亡、当局腐败之际,作为儒生的周素园探究新学,寻求真理,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秩序判断的视角看,儒家政治秩序赖以建构的合法性基础及其外部性效果,是阻碍儒家政治设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前者是内生性根源后者是外向性诱因.从合法性基础判断看,表现为君权神授导致极权主义、血缘认同导致以情治国、古远传统增加政治秩序的惰性力、精英崇拜导致清官期盼和唯意志论的英雄史观.外部性判断看,则主要表现在和谐自然秩序、统领文化秩序、抑制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5.
西汉早期思想家、政治家贾谊 ,从汉初现实政治出发 ,系统论述了治国安邦的思想理论 ,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当时政情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 ,成效卓著。他力主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封建法制 ,改善政权结构 ;十分重视改善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政治秩序 ,十分重视构建社会生活的安宁秩序 ,从而实现“家齐国治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李叶  贺晓科 《小康》2005,(6):64-65
中国儒家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儒表法里”的历朝历代,真正信奉儒家的人如能由“修身”达到“齐家”的地步,已属十分不易。至于从而得以“治国、平天下”,则不过是一场空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上述论断。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常赞叹不已。马皇后从旁提醒说:以此众叛,何事不成?太祖惧,于是招来郑氏家长,计划找借口诛之。做得到九世同居,郑氏家族不可不谓修身有道,齐家有术,可修身差点引来“杀身”,齐家险些招致“灭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修身”、“齐家”能够创造、累积某种资本,拥有了这种资本就…  相似文献   

7.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称"八条目"中的五条,排序大有讲究,用意也大有学问。就大多数人而言,讥弹时弊,指陈国是,其情志可嘉,但即使有些权位,离"平天下"也差得远。"修齐治平",说的是正心为先,修身为要。先做好自己,然后管其他;先做好小事,然后谋其大;先做好当下,然后虑其远。心思不正,己德不修,做人自私自利,做事偷奸耍滑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过全面研究,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道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兼具了儒家的“刚强之气”和道家的“柔弱之气”。他不仅对“刚”与“柔”有独到的理解,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其政治、军事、生活实践之中。 一、“存倔强以励志”   曾国藩处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文化界的清代,他恪守传统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德,其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重视坚毅、有恒一类品格的培养,并认为它们是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孔子有“弗能弗措”…  相似文献   

9.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10.
礼宜乐和的理想社会状态自古就备受推崇,但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待礼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尤其在社会秩序失范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们为了重组社会生活,对传统礼乐褒贬不一.儒家极力倡导恢复礼乐秩序,而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对于礼乐的看法就与儒家大相径庭,提出了"兼以易别"、"明鬼神"和非乐的主张.对此,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苟子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回应.在这一过程中礼乐的存在价值被凸显出来,从中我们也能发现其对今天和谐社会建立的些许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春图>不仅表现在它的山石、树木、台阁、人物和云气上,更多的是与郭熙的绘画风格和理论有关系的.<早春图>是对透视原理的阐释与运用,是集前代之大成,并深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之初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们倡导以家为根、以人为本、家国同构的理念,倡导将中华传统美德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治国先齐家。从古至今,家风都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  相似文献   

15.
吴石交 《传承》2009,(12):142-143
《早春图》不仅表现在它的山石、树木、台阁、人物和云气上,更多的是与郭熙的绘画风格和理论有关系的。《早春图》是对透视原理的阐释与运用,是集前代之大成,并深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星 《政协天地》2008,(Z1):84-84
作为一个学者,朱子一生讲学著述,以传播道学为己任;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朱子对现实政治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的朱子,道学家所天生具有的那种强烈社会使命感,促使朱子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封建社会道德礼制失序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重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17.
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这里面既包含了“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也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而对于当前最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正《群书治要》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精华",于唐太宗时汇编而成,该书"博而要",撷取了中国唐朝以前经、史、子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华。习仲勋先生曾为该书题字"古镜今鉴",习近平总书记也熟读此书。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博士认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群书治要》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当今世界各种争端的良方。"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群书治要·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一个通往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人  相似文献   

19.
新的道德大厦何时耸立?张华(山东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始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  相似文献   

20.
正"修身"是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的核心,也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首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用"严以修身"强调以"严"来"修身",这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用"严以修身"锤炼党性,要做到"六重"。一、重学习,提升理论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