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是由电工换一个烧坏的灯泡,需要几个人?答:只需一个人。可是当你找他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要是由评论家更换呢?答:需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批评他。要是由一个父亲来更换呢?答:需要3个人。他会命令妻子扶凳子,儿子打手电筒。要是由诗人更换呢?答:需要4个人。一个咒骂黑暗,一个点亮蜡烛,一个在缅怀光明,一个换灯泡(不一定能完成)。要是由警察更换呢?答:需要5个人。一个负责封锁、保护现场,并拉响警报,一个登记备案,至少两个追查灯泡坏的原因并设置警卫,剩下的一个更换灯泡。要是由官僚…  相似文献   

2.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3.
早期国民党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陶季邑20世纪初,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悄、宋教仁、胡汉民、戴季陶、冯自由等一批早期国民党人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批判。关于这一历史现象,学术界至今仍缺乏系统论述。本文拟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一探讨,以求教正。20世纪初期,孙中山等早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正是在现代性批判中,发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在现代人和社会的内在困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在如果有人问:北京人都在干什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又是什么?人们肯定会说,那还用问吗?肯定都在做着与奥运有关的事情.谈论的也是与奥运相关的话题。可奥运之后,它能给北京留下哪些永远抹不去的“印迹”呢?  相似文献   

6.
徐建立 《前沿》2009,(10):13-16
纵观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批判性是其突出的特征;但马 克思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马克思绝不是纯粹的理论家,他批判思想的旨趣在于人的解放,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个过程,理想就在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双休日海风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每周工作五天的双休日制度,正在改变着中国城镇职工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因人而异双休日实行以来,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两天的呢?对去年9月份一个双休日的抽样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中50.8%的人外出娱乐,30.5%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领导 纵观历史.人们总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给“领导者”冠以各种各样的头衔——比如:独裁者、指挥官、老板、资助人、监护人、领队、牧师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称谓背后有什么共同点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对“领导者”的特质做一个有效的界定呢?其实,归根结底,“领导者”,无非就是那些有人追随其后的人。我们要意识到,追随者和被追随的领导者都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更确切地说,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当人们追随某人之后时,领导力才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王瑜 《求索》2013,(9):248-250
理论批判和理论证成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新的理论范式。理论证成的每一个理论命题或理论判断都必须能够被重构为逻辑上正确的结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批判性建构.建立在批判人本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在从人本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嬗变中,融入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以及对于中国现实国情的考量因素。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的精辟理解和合理表达。对科学发展观所关涉的形而上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以及对科学发展现所关涉的边缘性问题进行总体性或整体性的追问和深思,这是将科学发展观研究引向深入的表现。通过人本主义发展观批判.人们可以不断地揭示人的形上存在;通过科学发展观证成。人们可以不断地超越人自身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密切相关性,体现为共同的逻辑出发点、理论分析批判视角和价值目标。在逻辑出发点上,二者都从科学的实践观切入;在理论分析批判视角上,二者都采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关系的三维分析批判视角;在价值目标上,二者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些相关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我在民政战线上工作了近6年,我们县的民政工作在地区、省上都有点名气,个人也受到省地的表彰一人们都议论说我‘能干”。其实我本来就是个不能干的人,为什么人们说我“能干”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议论的人们有三点主要误会:一是忽略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二是把同志们花费心血换来的成绩归到广我头上;三是把部门的配合也说成是我的功劳_为此,我常们心自问:“我这个人怎么也能干起来了?”通过反省我悟出了一条理由—不能干的人也“能干”,但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虚心学习.不盛气凌人。学习内容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4.
王超 《现代领导》2001,(2):23-23
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选才用人。在选才用人中,识才是选才的前提,用才是选才的目的。可如何才能把人选准用准呢?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生活批判两题中国农科院博士生李成贵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结构,也象古老的篱笆和剥蚀的旧墙一样,面临着一场巨大风暴的挑战。人们推开尘封网结的心灵窗口,去延揽八面来风,在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的诱导下,狭隘的...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相对城市而言现代化城市可以说对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科技文化生产环境而存在的。人、建筑、环境是不可分割而相互依存的。城市环境是由城市中各种环境所组成,其中居住环境是最基本的一部分。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有什么需求呢?...  相似文献   

17.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谁是“棍子”?谁在搞“大批判”?何言哉80年代中期,当时党的总书记宣称:清除精神污染不提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提了。这个所谓“两个不提”,使得正在开展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倾向斗争受到致命的挫折,原来积极参加这场斗争的人都像犯了什么见不得人的错误一...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时代下,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技术拜物教这一新的意识形式亦日渐扩散。从人本主义视角看,技术垄断下的人们一方面陷入被技术宰制和奴役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产生技术崇拜认知状态,“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工具理性张扬遮蔽了价值理性,其在全社会的统治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人”,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技术拜物教作为资本拜物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延伸演化,其实质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崇拜,拜物教表象掩盖下是资本——技术共生体的剥削本质。对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技术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上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时代化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解释力;实践上可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发展,赋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彭志武  陈巧芬 《求索》2011,(2):256-256
中国大学为何不能站在世界之巅峰?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谜也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呢?"之谜。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批判"现在不少大学重物质轻精神,在教育模式上过于注重职业教育,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几乎无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