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世界上,最难看清的是什么?是人。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难看清,不仅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更在于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尝试看透一个人,也许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论国有资本双重价值取向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序  袁振华 《求索》2010,(3):97-99
国有资本具有正外部性与增殖性的双重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性都很重要,但难以兼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只能保留国有资本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得不舍弃国有资本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对国有资本的运营进行国有民营方式的改造是摆脱这一困境的一种理想方案:制度安排将国有资本双重价值取向外化为两类不同经济主体的人格意志,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将正外部性诉求输入资本运营的目标函数,从而将国有资本双重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二重性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转化成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群众》2006,(1):62-63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我们吴江市农行的口号是重构“职工之家”——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新型关系,发展和壮大农行吴江市支行。  相似文献   

4.
和谐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春杨 《求索》2007,(11):41-43
不同时代,人们对和谐与法治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在传统社会,和谐在法治之外,而现代社会的和谐应是法治之中的和谐,两种不同的视角,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取向,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5.
春节前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透露,2011年北京市将把外地户籍职工纳入生育保险范畴。生育问题能否得到保障,决定了家庭与城市这两个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结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羞怯与社交焦虑、归因方式、乐观取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两个可能影响羞怯对社交焦虑预测的因素:归因方式和乐观取向,构建了羞怯、社交焦虑、归因方式和乐观取向四者相互作用的假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揭示了羞怯与归因方式、乐观取向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归因方式与乐观取向在羞怯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双中介作用:一方面羞怯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另一方面羞怯通过影响归因方式影响乐观取向,进而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7.
刘颖  邵龙宝 《前沿》2010,(7):39-42
人格的境界理论在中西方民族都备受重视,基于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人格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里,人格的主要内容是道义人格;西方人则更着力于“有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体现出在私德与公德,整体和谐与个性自由之间各有侧重的区别。在人格理想最终的旨归追求上有求真与向善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刘艳娜  陈胜 《前沿》2008,(7):123-128
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的一种良好状态。国际关系既包括国家之间公法层面的关系,也包括私人之间国际民商事领域的私法层面的关系。调整跨国关系的法律制度可以影响国际关系的状况,国际私法作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私法的历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社会来看,构建和谐世界应是国际私法在21世纪的价值取向。适当法理论是适应这种价值取向的国际私法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国家关系表现为合作与冲突、互惠与损害、妥协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矛盾的性质及其激化的程度,这使国际关系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爆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呢?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分析。一、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的对内、对外的行为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较…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09,(1):36-36
孔凡义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认为,以人大制度改革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宪法法理和政治现实方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时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大制度的民主与效能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完善人大制度的民主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人大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能力,坚持以民主为主兼顾效能。毕竟,民主作为人大制度的核心价值,是由人大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而人大制度的效能取向则是其民主取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2.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又能动地作用于生产。分配结构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制约关系中形成的。这种双重制约关系.可以从要素决定和职能决定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独立的劳动力或独立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创造出产品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所有已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共同决定着产品的数量。既然生产成果是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生产成果就必然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产、土地、经营管理等等,与这四种生产要素对应的是四个主体,即劳动者、资产所有者、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园地最具生气的景象之一。有关价值问题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大大拓展了哲学理论的思维空间,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一书就是价值问题论著中一本难得的好书。该书开宗明义把“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作为全书的两个基本概念,这就大大提高了这两个基本概念在整个价值理论中的地位,提高了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在社会价值关系中的极端重要性。笔者由此得到~个重要的启示,即认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价值活动或价值关系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始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商品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到人生价值观念之中,扭曲了人生价值的目标取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种价值观念及其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种经济的二重性,决定了价值观念的二重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无疑要坚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作为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是其通行的原则。因此,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政治关系、政治斗争、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在阶级社会,政治关系是指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不同,产生的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政治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基本上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关系则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盟关系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关系。政治关系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斗争是指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是一个价值系统,是现实社会的具体价值领域.人们在政治领域里追求和实现着各种不同的价值.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政治文明的灵魂,价值取向决定了政治文明的历史高度.本文探讨了政治的价值特征、政治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原则、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独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王明德 《求索》2010,(1):208-210,223
内、外朝是封建王朝中央官僚体制的两个权力系统,两者之间既相互制衡,又共同服务于皇权政治。内朝的形成以及内、外朝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时又反映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推动着内、外朝关系的变化和中央官僚体制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论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种价值取向, 它们是一对矛盾,而且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刚起步的现阶段,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日益突出。分析其原因,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陈建华 《前沿》2009,(1):22-24
社会公共政策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公共利益无疑应当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政策以解决问题为依归,但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政策效果可能就会不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其实是一个多元的价值构成,有公平与效率价值、稳定与革新、法治权威和民主参与等价值之间的平衡和矛盾。这些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价值包,从而形成了社会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