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策》2004,(12):1-1
目前,在我省部分地区,土地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出现土地纠纷,有税费改革后农民种田负担大大减轻的原因,有粮价上涨、土地收益增加的原因,也有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走了过场的原因。土地承包权是农民最重要的物权。完善土地二轮延包,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承包权,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紧迫需要,是合理流转土地的基础和规范农村经济秩序的关键,是对农村发展起长远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给每个农户发放  相似文献   

2.
陈永峰 《前沿》2010,(19):75-7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和利益,是农民维持生存的最低的生活保障。而现今,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我国对于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很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所以急需我们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进行研究,以更好的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本文拟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我国现今土地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评析,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乡村土地政治的逻辑就是共产党以土地为媒介或手段治理乡村社会。在梳理既有理论进路的基础上,本文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认为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历了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全面控制与依附、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政策,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以土地为纽带把国家和农民链接起来,从而强化农民对国家的制度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农民土地文化权益是指农民基于农村土地所享有的文化性权益。保护农民土地文化权益不仅具有足够的法理基础和宪法依据,而且还在增强农民土地情感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农地征收制度来说,保障农民土地文化权益的方案除了应对补偿的目的、原则、方式和程序等内容进行改革外,还更要依据被征农地的文化价值和使用属性等因素构建一种专门的农民土地文化权益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实行土地货币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它在极大地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的资源、环境及部分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地货币化需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来,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加快了土地流转脚步,适度规模经营比重逐年增加、成绩是主要的。但有些地方工作并没有做好,土地流转主体错位,主体不是农民,土地却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致使部分土地无人耕种,  相似文献   

7.
罗迈钦 《求索》2014,(6):77-80
基于湖南旨60县、1500乡镇、4500个行政村、225792个农户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发现,制约农地流转的瓶预主要是:农地流转服务平台缺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导致的农地流转需求不足;农地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无法解除后顾之忧;部分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对农地的过度依赖。要破解这些瓶预必须打造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建立价格评估机制,完善农村社保体制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问题突出,引起广泛关注。处理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民并顺利融入城市的关键。要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利益进城;限制公权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侵害,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有效处置农村闲置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被征农用土地的补偿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持久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土地补偿政策或做法缺乏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其执行的结果总是农民吃亏。现行的土地补偿办法必须进一步加以调整和完善。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土地价格理论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使我们找到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土地补偿金=土地一般收入/利息率。如果考虑土地级差及其所带来的收入差别和农民对土地的投资,那么,土地补偿金=(土地一般收入 土地级差收入)/利息率 (土地资本折旧 土地资本利息)×土地资本剩余折旧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广西金穗集团公司加快土地流转,新建立的万亩蕉园。黄焕程供图由于分散经营,农民祖辈守着土地这个"矿藏"却依然贫穷。在隆安,农民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了"真金白银"。出租土地后,农民不仅可以收取租金,同时还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他们有的进入农业企业打工,成了农业工人和土地管理者;有的见到其他老板赚得盆满钵满,也包下大块土地,变成了"农场主"或小老板。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主张和实行过“土地社会共有”、“土地农有”、“土地地主所有而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等土地政策,并相应地实行了“废除苛捐杂税”、“实行累进税”、“全面征税”、“部分减免”等土地税收政策。探讨这些政策执行中的得失,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农业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时间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还是"农民城市化"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然而,土地制度安排是城市化发展历程中政策选择最为核心的"基石"。因此,深入剖析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政策选择变迁过程,发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城镇化土地利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矛盾;土地集体所有制中期,农业国向工业化推动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部分农业用地和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一定收益,后期,土地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成为新型城镇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者圆桌     
《小康》2008,(11):11-11
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有序稳定土地经营权不变,并不等于土地不能流动。要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也就是转让使用权。允许农民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到城里务工的农民还有点保险,有偿转让的租金就等于他们的保险费。  相似文献   

17.
“我们村农户通过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把150亩山岭薄地出租给客商,建成了高效、环保的现代生态农业园艺园,每亩地年租金1000元,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还优先进入园艺园打工,每天工资性收入50—70元。”谈起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事情,目前,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黑石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常伟给笔者算起了经济帐。  相似文献   

18.
近代苗疆的土地分配关系是少数民族土地占有关系的一个例证。诸多宏观材料表明苗疆的土地占有相对集中,但从典型材料看,土地占有却是相对分散。如果去除宏观材料来源于民族交融区的原因和苛捐杂税、抓兵拉夫的外力,典型材料则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其民族成分更加单一。苗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下、农民对土地比较看重、农村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辅助,以及分家析户的传统等诸多因素都分散了集中的土地。需要强调的是,苗族地区的土地分配不均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土地融资、土地资本化全国各地都有一些探索。土地金融是一个很宽的概念,具体形式有很多,相对来说最容易做的是土地抵押贷款。还有其它形式,例如:湖南湘潭农民土地未来的收入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农民老了以后把承  相似文献   

20.
范云芳 《中国发展》2012,12(2):55-59
该文阐述了西安市长安区和高陵县依据当地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因观念问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产生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该文提出应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社会服务业、创新流转机制等,加速土地科学合理流转,同时也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