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民事立法中的“中国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最近十余年相继颁行的一系列重要民事法律中,存在诸多有资格被称为是中国元素的民事法律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法定解除权产生条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多样化的规定以及关于多元损失分配机制的规定。民法学界需要在运用体系化思考方法梳理这些制度的基础上,建构起对中国的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以及其它民法实践具有解释力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轶教授     
《法学杂志》2012,33(1):2
王轶,男,1972年6月生,河南南阳人,蒙古族。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副会长、《法学杂志》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民法学大抵充任着"为立法服务"的角色,民法学研究大多围绕着立法论而展开。改革开放之初民法与经济法的论争,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继起的合同法、物权法立法,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民法法典化和民法典编纂体例的争论无疑都是例证。但羽翼日益丰满的中国民法学在民法解释学、民法哲学、民法方法论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体系下无权处分效力制度冲突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玉霞 《法学杂志》2007,28(1):143-146
无权处分制度是民法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复杂的问题,因为这项制度涉及合同法、物权法和侵权法等多个领域.《合同法》第51条是我国立法首次对无权处分效力做出的规定,由于对无权处分认识不一,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笔者通过对无权处分合同基本情况分析指出有效说和待定说的缺陷以及和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冲突,得出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的效力不受处分权有无的影响,完全可以按照《合同法》现有的规定,从合同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和内容三个方面分为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三种,使得逻辑清楚、体系完整、法条之间互相弥补.  相似文献   

5.
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1995年年会综述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暨海南学术研讨会1995年12月在海口市召开,120多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物权法的体系、国有企业财产权与国有企业改革、制定统一合同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创制中的中国民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利明  周友军 《中国法学》2008,3(1):127-146
民法典创制是新中国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而2007年的《物权法》颁行使我们距离这一梦想更近一步。《物权法》颁行以后,立法机关又将工作重点转向侵权法立法。所以,本年度学者主要围绕物权法和侵权法进行研究。总体而言,该年度的民法学研究非常繁荣,也体现了民法典创制时期民法学研究的一般特点。虽然民法典创制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应当迎接民法解释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繁荣发展中的中国民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明  朱岩 《中国法学》2007,(1):147-161
2006年的中国民法学在各个方面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尤其围绕着物权立法和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涉及到物权法的合宪性、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所有权的平等保护、登记制度等。此外,在法学方法论、民法典体系与总则、人格权法、合同法和侵权法等重要部门法中都出现了新的理论观点,尤其在侵权法领域,随着立法工作的推进,围绕着侵权法立法模式、归责原则、具体侵权形态出现了较多的学术成果。青年学者的大量涌现,也反映了我国民法学的日益繁荣。但学术成果仍有一些浮躁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之检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法迄今未正式采用“物权”的法律概念 ,亦无完整且系统的物权立法。但以《民法通则》为龙头的民事立法 ,已初步确立了我国民法物权体系 ,物权法的基本制度也开始初露端倪。物权立法虽步履维艰 ,也尚未取得实质性的历史突破 ,但我国物权法制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民法学界孜孜以求 ,物权法研究成绩斐然。学界的努力既加深了对传统物权法的理解 ,也为我国物权立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参照系。面对庞杂的物权制度体系和异彩纷呈的学术景观 ,固步自封无疑是倒退 ,而冷静的内省则有利于立法发展和学理进步。一、现行物权立法存在的缺陷由于各种…  相似文献   

9.
论物权公示的效力及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齐毅保杨立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民法典,更无系统的物权法律制度。现行的物权法律制度不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很不完善,对贯彻物权法始终起着通则性规定作用的物权公示制度也缺乏系统规定。从学理研究方面看,民法学界对...  相似文献   

10.
研究知识产权.需要多维的研究视野与多元的分析方法。首先,它不能偏离民法学的基本原理,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民法学框架。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学者多视角、全方位地对知识产权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策科学等理论从事跨学科研究,也有学者运用宪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原理进行跨领域的探讨。诸多著作、  相似文献   

11.
王利明 《中国法律》2006,(3):5-7,52-56
自《合同法》颁行以後,我国立法机关已经加快了物权法立法的步伐。我国物权法作为民法典起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订和颁行将会极大地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并将与《合同法》构成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物权法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2005年7月,该草案向全民公开徵求意见之後,社会各界对物权法的制订欢欣鼓舞。但对其中是否应当区别规定各类所有权并进行平等保护,个别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权法草案坚持了平等保护原则,既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而且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不仅坚持了正确的立法方向,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民商法学的突破与坚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概况 <物权法>的通过并实施以及侵权责任法的进入实质性草拟,使得物权法和侵权行为法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2007年度中国民法学的两大热门板块.  相似文献   

13.
付栋 《研究生法学》2007,22(4):124-130
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为标志,物权法和债权法的区分,构成了近代以来德意志法系财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物权和债权的二元对立被作为了一种"抽象概念"的分类,并成为德意志法系民法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乃至出现了对物权债权二元格局的崇拜——财产权要么是物权,要么是债权,泾渭分明,除此以外别无其他类型财产权的存在。但是,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侵权行为法的研究形成使2007年有关中国民法学的热门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物权法作为民法的研究例子,使得2007年上半年的学术论文研讨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下半年则对物权法的精神和意义进行了较多的阐述和评析。本文认为学术界对物权法的大量关注已经离开了民法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合同在民法学界上有债法上的合同、民事合同及债权合同三种理解。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法律,单独制定了合同法,即民事法律中的民事合同。此种合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将债法合同理解成债权合同等理论缺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民事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合同内涵及其在民法中的地位,从而便于更好地区分它与知识产权法、物权法等静态法。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山东审判》2002,(1):10-13
与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相适应,现代民法的研究重点已经由传统的物权法、货物买卖合同法转变为知识产权法与电子商务合同法。同样,在侵权法领域,知识产权侵权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时代特征的冲突形式,也应当成为社会规范着重控制的对象。中国加入WTO以后,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换届暨2004年年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马特 《中国法学》2005,(1):185-188
<正> 2004年8月16-17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换届暨2004年年会”。参加会议代表共计150余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并围绕当前立法重点,以物权法为主要议题,广泛讨  相似文献   

18.
夫妻财产归属之法律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莉 《法学》2007,(12):48-54
在夫妻财产关系上,我国《物权法》、《合同法》与《婚姻法》存在着诸多法律适用冲突。相对于我国《民法通则》这一民事基本法,《物权法》、《合同法》和《婚姻法》均为民事特别法。但就物权的移转、变动而言,《物权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般规定,而《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关系的规定是特殊规定。解决夫妻财产争议原则上应适用《婚姻法》,法律应就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夫妻财产归属问题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9.
如何界定物权法上公共利益,并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将会是物权法实施过程中可预见的难题之一。目前民法学界对公共利益问题讨论不多;相关领域讨论公共利益也大致围绕公共利益实体内容分析。借助程序理论,本文提出了公共利益界定程序的概念,意即指出在公共利益实体认定模糊的情况下,建立一套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内涵的界定程序体系,才是保障《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得以全面落实的有力手段。本文在法律程序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了德国、美国的相关程序,提出了公共利益界定程序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20.
许英 《河北法学》2003,21(4):98-103
通过对一则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引出目前学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所存在的争议观点,并 进而引出物权行为理论问题。然后,通过对中外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的理解与认识.提出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方能解决围绕《合同法》第51条之争议。《合同法》对债 权合同的效力进行规定,而由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的效力进行规定,从而达到物权法与《合同法》的 相互衔接,实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