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驰名商标淡化是侵犯商标专有权的行为,对驰名商标侵权有滑稽模仿、抢注与驰名商标相同的域名、自我淡化、反向假冒等表现形式。对防止驰名商标淡化的保护措施有选择显著性商标、先申请后使用、使用有版权或专利的商标、注册使用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商标、商号和域名一体化、考虑目标注册、及时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2.
丁延龄 《工会论坛》2005,11(6):23-25
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国开始的“治道变革”,可视为转变与重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一种努力。新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特征在于权力的分散与多中心化,政府不再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唯一权威,市场与社会自身的力量受到重视。总之,新的秩序强调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实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合作与补充。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介入市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社会公共利益是其法律本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确立的依据。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的实现就是要保证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有效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作为提起检察公益诉讼的条件,其中,“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不同于既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立法表达。如何把握《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结合社会公共利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深入追问和阐释。个人信息利益结构的多层次性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目的的多元化,决定了与信息保护利用相关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复杂化。《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有三个层面:第一,当侵害个人利益具有损害社会一般性价值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时,实则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是对“众多”的直接理解;第二,数据信息交易安全、数据市场有序竞争与健康发展是该法上的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对个人与超级平台信息处理者之间能力过分悬殊的适度修正,是该法上的社会公共利益。这三个层面的社会公共利益是检察公益诉讼的三大起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的定义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国内外学者在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上见仁见智。公共利益具有以下特点: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2.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3.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4.公共利益的层次复杂性。我们应当以程序正义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是全体公民的利益,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只要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对不特定的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或具有损害的潜在可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起诉违法者以保护公共利益。理想的公益保护模式应该是,以国家保护为主力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保护公共利益。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仅限于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诉讼法支持,这就使得公共利益的保护在我国成为一个缺欠。我国应顺应国际化潮流和我国实际,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其基本内容为行政公诉和民众诉讼并存。在未来的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中,我国应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将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明列于相关法条之中。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如虚假广告,缺陷产品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何有效规制?本文提出要进行法律责任形式的创新——把发布更正广告、召回缺陷产品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以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进而论证此类法律责任即属于经济法责任,经济法责任是独立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责任类型,其根本特征是直接的社会公共公益性,根本目的是直接恢复被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或消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必须基于受益人的委托而行使代表权和享有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须的权力,履行应尽义务。文章深入探讨公共利益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背离的可能和努力构建和谐的公共利益机制等问题,在研究行政发展视野中的公共利益时应予以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公共利益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之必要与可能的前提性条件,也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合法性基础。但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其内容与具体表现形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很难给其下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但其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已给我们的立法、司法、行政实践带来了麻烦,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现代文明社会之公共利益的共同特征进行原则性的框定,以期通过“证伪”的方式达到明确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与表现形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着眼于国家的整体性。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程序利益主体与实体利益主体相分离、受法律特别保护的特点。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在实质上具有交叉关系,但在我国法上二者却完全不同,国家利益优位。社会公共利益优位于侵权人的利益。受害人的利益优位于社会公共利益。优位利益的"代言人"应享有充分的程序性利益,但也应注重实质公平,并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应尊重和满足国家利益。有必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诉前程序,以尽量避免"诉监合一"双重角色下的检察机关预设审判结果。有必要处理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民事私益诉讼之间的界限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版权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保护水平为视角,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版权人权益空前强化导致利益失衡的表现,从开放性创新理论、Copyleft理念、公有领域切入梳理了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利益平衡的理论根基,从版权人与传播者及使用者、版权人与教育机构及数字图书馆、版权人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立场出发,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利益平衡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2.
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当前行政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核心。传统原告资格的管理权理论已经不适应诉讼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需要,以诉的利益理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其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法将表达权利化而非将思想权利化,并非意味着思想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法律的保护分为权利、法益和自由资源.法律对于权利给予直接保护,对于法益给予反射保护,对于自由资源则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著作权法将表达权利化给予直接保护,将思想作为一种法益给予反射保护,对于进入公有领域的表达和思想则作为自由资源不对其进行干涉,但对于这些自由资源的运用不能违背诚信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著作权法的此种处理方法是法律技术使然.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利益本位论的立论过程中,行政主体被不恰当地直接等同于公共利益主体,而且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问题,这些弱点使得该理论没有给个人利益与权利留下应有的空间.在倡导者为之提供的理论根据中,唯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关系是一个合理的、但却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论点.基于对这种利益一致关系及其有限性的具体分析,行政法中公共利益本位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可以得到真正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传统公私益对立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公益与私益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性,从二者的构成来看,公益由私益组成,而私益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公益。因而公私益之间是一种对立与一致并存的复杂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第一层关系(基本关系)。由于公私益之间的一致性,因而公益与私益的冲突转变为了公益与公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需要引入公益分层理论。公益与私益之间的第二层关系(地位关系)在公益分层理论之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广受社会关注的新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是当下中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者视野和角度的不同,公益诉讼尚存诸多争议。需要深刻反思的是:表面上看,目前关于公益诉讼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公益诉讼大多还停留在观念促销的层面,它还没有触及那些应当被认真对待的实质性问题:公益诉讼的概念如何界定,公益诉讼的定位如何安排,公益诉讼的理念如何塑造,公益诉讼的制度如何发展。可以说,上述问题不仅构成一个健全公益诉讼制度应有的基本内容,也是有效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亟待破解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学报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及其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著作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高校学报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具有双重结构,即汇编作品著作权和版式设计权的有机结合。学报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不同,其权利归属也不同。由于高校学报的特殊管理体制,学报整体性汇编作品著作权归于其主办高校;作为事实汇编人,学报编辑部编辑责任人员依法分享学报汇编作品的署名权;而学报的版式设计归于具有出版者资格的学报编辑部。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相关的立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内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一种是多个人的环境权益,只有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才是真正的公益。由于人类处在环境共同体之中,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维护责任理论应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石。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应根据中国国情,建立法律解释型和立法型两种基本类型的制度路径。同时,环境公益诉讼研究应坚持发展逻辑与实证逻辑有机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民事行政公诉基本原则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民事行政公诉在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独有作用,在我国建立民事行政公诉制度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公益原则、国家干预原则、最终救济原则、客观义务原则、公益优先兼顾私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