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深海装备技术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此次考古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后续考古调查工作和打捞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近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调查,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正>两艘明代古船,似中华海洋文明史上两个深深的印记。其个体的沉没,是事故,是悲剧;但却又为公元15世纪中外交往、海上丝路究竟是怎么回事,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如今沉船之被发现,成为世界级考古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如此说道。而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掘,将愈加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新民周刊》2012,(14):30-31
从发现冰山到右舷与之相撞,只有短短的37秒。160分钟后,这艘4.6万吨的豪华邮轮葬身海底。又过了73年4个月零18天,人们终于在海底找到了断为两截的冰海沉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100年里,这艘被专业杂志认定"不可能沉没"的船,一次又一次地沉没:在大海里,在电波中,在荧屏上,在银幕里……即使当事人已...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安沉船与中国古代沉船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 ,韩国新安郡海域发现亚洲最大的古代国际贸易沉船 ,这一发现在国际考古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新安沉船的出水和修复影响到中国水下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 ,多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关注新安沉船的修复和研究工作。本文拟对新安沉船与中国古代沉船进行比较研究 ,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 中国古代沉船与新安沉船从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50多年间 ,据统计在中国各地和国外 ,共发现中国古代沉船 40多艘 ,详见“中国古代沉船发现一览表”。中国古代沉船发现一览表发现年代地点时代其他1 956年山东省梁山县宋金河故道明朝 内河船 ,长 2 1…  相似文献   

5.
笑饮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3,(21):22-23
<正>目前,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古代沉船遗址有百余处。直接原因在于南海水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航线,历史上过往船只众多,间有不幸者。千百年来,一沉船一航海故事、一遗址或遗迹一段历史、一出水文物一外贸物件,将之连起来,则串起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乐悠 《新民周刊》2012,(14):45-47
待拍物品中巨细不等,小到一个发卡,大到重达17吨的船体构成部件。电影中,露丝怀着对杰克的无限思念,将名贵的"海洋之心"投入深海,悼念自己的爱情;现实里,"泰坦尼克号"的遗存物被后人历次从黑暗的海底打捞起来,在沉船100周年之际,摆上拍卖台。透过这些支离破碎,我们得以一窥当日"永不沉没"世界的些许片断,联想那段被淹没许...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发现众多海洋文化遗产,引起中国和韩国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蓬莱2艘韩国古船、韩国新安沉船、珍岛独木舟、西海岸"蒙古瓶"等海洋文化遗产方面对比研究,试析两个半岛在古代海上交流历史的重要性,希望加强中韩海洋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2005年7月,在中国北方著名古港———登州港(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三艘古代沉船。其中,在蓬莱3号古船上,发现两件产于朝鲜半岛的高丽镶嵌青瓷,引起韩国学术界的关注。当年12月,韩国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金圣范馆长、金炳堇博士访问蓬莱,对新发现的高丽镶嵌青瓷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9.
孔冰欣 《新民周刊》2022,(12):48-53
水下考古承载着复兴中华海洋文明的梦,“长江口二号”远远不是终点。2022年3月2日,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沪启动。古沉船,上海,打捞。这组并列的关键词,无疑表露出该项目堪称最正宗、最语带双关的“大海捞珍”了:“海”指水下,亦指上海;“珍”指船货,亦指船只担负的人文内核。  相似文献   

10.
热点     
《新民周刊》2023,(11):42-43
<正>A中国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开钻3月19日6时许,随着对讲机传来“启动”的指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国海油恩平15-1平台响起设备轰鸣声,喷涂有蓝色“中国海油”字体的马达钻具开始缓慢下沉入海。恩平15-1平台正式开启二氧化碳回注井钻井作业。这是我国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  相似文献   

11.
读家     
《新民周刊》2022,(44):36-37
热点A中国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一一长江口二号古船11月21日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  相似文献   

12.
吴雪 《新民周刊》2022,(12):64-67
遗憾的是,海底遗珍并未受到全人类的呵护。现代商业对古代沉船的接近,越来越和历史与美感无关。“历经岁月的磨蚀,最纯粹的珍宝只有无瑕的声誉,”莎士比亚曾经写道,“没有它,人只是镀金的土坷或彩绘的泥偶。”数千年的航海史中,无数载满珍宝的船只由于各种原因,都沉睡在了海底。而迄今为止,这些沉船大多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3.
2017—2018年,中国科考船在"宾汉隆起"的科考活动引起了菲律宾国内的高度关注。在此期间,菲律宾对他国在"宾汉隆起"进行科考的政策不断变化。最初,只需由科考国提出申请、菲律宾政府批准即可,后来对科考设置两个前提条件,申请程序进一步复杂化、严格化,到最后宣布他国在"宾汉隆起"仅享有无害通过权。此外,菲律宾还从法律层面厘清了本国只享有"宾汉隆起"的主权权利而非主权;从政治、经济、军事层面逐步加大了对"宾汉隆起"的投入,包括海底区域更名、区域经济开发、定期海空巡逻、区域环境保护等活动。杜特尔特政府推行上述政策的主要动因是,安抚国内担忧"宾汉隆起"问题"南海化"的焦虑情绪,以及转移国内对政府软化南海政策的注意力,因而也呈现出机会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前言山东省蓬莱市登州港(蓬莱水城)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著名港口.1984、2005年在登州港两次清淤工程中,先后发掘出土4艘古代沉船,在世界古港中较为罕见。登州古港的古船发掘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  相似文献   

15.
1993年5月至12月,我赴俄罗斯远东地区纳霍德卡市工作。 纳霍德卡的俄语意思是“意外的发现”。据说很久以前,一艘受尽风暴折磨的船在万分危急的关头,意外地发现了这个避风的港湾。  相似文献   

16.
星耀中国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4,(10):40-41
<正>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叩开了古蜀历史的大门,逐步揭开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历史如此浩渺,而我们所能了解的却太少太少。唯其神秘,故而精彩,只有不断探求“我们从何处来”,才能知道未来向何方去。古蜀文明自成体系,文化传承延绵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神秘的古蜀文明令人神往。两处遗址有很多相同文化现象和大量相似文物,证明以两处遗址为代表的古蜀王国是夏商周时期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何维保 《美国研究》2023,(3):70-90+6-7
美菲两国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在特朗普政府之前,美国为实现其总体的对外政策目标,在该条约是否适用于南海的问题上刻意保持模糊性,没有明确宣布该条约适用于南海,同时美国拒绝将菲律宾提出主权要求的南海争议岛礁纳入该条约的适用范围。特朗普上任之后,随着美国的对华战略和南海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特朗普政府不仅明确宣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地区,而且试图把中国的两个岛礁美济礁和仁爱礁也变相纳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特朗普政府的这种政策调整被拜登政府继承。美国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范围问题上的政策调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威胁了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8.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6):44-45
总体而言,中国与东盟其他成员国都有和平共处的意愿,希望将南海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截至4月23日,中菲船只黄岩岛对峙进入第13天。20日,"德尔毕拉尔"号军舰及其他部分船只因"工作已经完成"而离开黄岩岛海域;22日下午,中国渔政310船和中国海监84船也离开黄岩岛海域。至此,仍有菲律宾的"埃德萨"号海岸警卫船  相似文献   

19.
黄岩岛也称"民主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初期。黄岩岛的地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一,它是我国在南海东北部唯一出露海上的岛礁,是南海东北部的门户要塞;第二,它是我国在半封闭型的亚太边缘海域与世界大洋海运交往的枢纽控制点;第三,它扼守着台湾海峡南端以及由太平洋进入南海之通道;第四,它还是自我国西沙群岛驶向菲律宾吕宋岛,从我国南沙群岛通向台湾岛,以及出巴士海峡驶向太平洋的中途岛。此外,黄岩岛海域开发价值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不仅海洋生物、新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还是我国南海与东海渔民捕捞作业的传统基地,自古以来即为我国先民开发经营,世代传承至今。我们不仅要把这一"祖产"看护好,更要把它持续经营下去。  相似文献   

20.
2022年5月,菲律宾将迎来新一轮大选,杜特尔特也将卸任总统.而每次大选都是菲律宾南海政策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从2010年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宾的南海政策,由阿基诺三世时期的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转向了杜特尔特政府与中国关系缓和,也开始由激进对抗转向合作姿态.但是,即使是表现出亲华倾向的杜特尔特政府仍旧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如何理解菲律宾政府南海政策前后变化的原因?借助双层博弈理论,文章通过对"仲裁案"前后5年的菲律宾南海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既是菲律宾当权政府与国内反对派政治精英博弈,为了大选争取国内宗教势力、军队以及民众支持的选择,也是中美两国地区战略对菲律宾政府施加影响的结果.在该过程中,不同行为体都利用自己手中的博弈筹码,从而最终影响了菲律宾政府的南海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