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在建构文明时代文化形态学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演化历程作了形态学的考察.文章认为,西方在中世纪及其以前存在过与东方文化完全相同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区别的因素是西方文化在希腊时期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是基于人性一致基础上的同一类型的文化,其区别仅在于二者发展的迟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东方文化的形态学透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对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作了透视.文章认为,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化,说明东方文化中社会结构的发展程度尚处于农业文化阶段;东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仍以情感主义、群体主义、道义至上为主导,说明东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发展程度也处于农业文化的发展阶段.文章并对东方文化中重政治轻经济、重实践轻理性等传统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文化形态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摩尔根、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文化形态学理论的优劣作了分析和批判,并依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学进行了建构.文章认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存在的三种形态.各民族的文化走着共同的发展道路,其区别只是由于发展的迟速程度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文化形态中.文章认为,文化形态学也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产物.东方和西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理念,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方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文化是东北亚文化圈中唯一的非东方文化。俄罗斯文化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它并不是纯粹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俄罗斯文化是介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即东正教文化。俄罗斯文化是如何演变的,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至今学术界看法不一。甚至可以说,对这一问题深入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当然应该讲究研究方法,方法错了,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形必定南辕北辙.所以,顾乃忠教授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以下简称"系列")中,集中力量探讨方法论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作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的文化形态学.文化形态学就是对文化自然演进过程的研究,把不同文化的自然演进过程加以比较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比较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顾乃忠教授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及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1]标题下接连发表了四篇文章,读后深有启发.本文赞同顾文的基础观点,并努力作些进一步的分析,对其中不敢苟同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以此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东方人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精神忧伤已经逝去,东方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途。经过长期的文化分合,东方文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未来的东方文化仍将发挥注重精神文化的特长,但会不断吸收西方物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完成自己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诸多原因,东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方面都体现了两者的差异。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别,分析存在差别的原因,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方文化的本体论追求与管理理论的文化向度孟祥飞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比较的兴趣不在于寻求理论和方法的相同点,而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和特色。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你们”和“我们”,而是为了“你们”和“我们”的对话、交流以及相互尊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各国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交际失败。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概括了文化的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内涵,最后对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梁漱溟先生曾在科学和文化两个基点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把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视为西方文化的结晶,认为具有普遍的绝对的价值。西方的学术思想与我们截然两样,即所谓"科学的精神",同时西方社会"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中国社会则个性束缚、社会性不发达。这种比较突显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性。因此,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西方文化观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周恩来针对如何解决中国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大主要问题而提出的自己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他的西方文化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推求比较,后一个时期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两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由于物态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物态文化发展较高的一方在文化的其他几个层面上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形成所谓的"文化霸权"。赛义德据此认为西方的文化霸权将对东方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使其母语流失,文化贬值,价值观念崩溃。其实不然,每种文化都是与特定的地域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强、弱势之分也只有在不同文化相交接的边缘地带才体现出来,越接近文化的中心地带,这种文化的传承力表现得越强大: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被输入方的文化并非被动地被全盘改造,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有力地消解输入文化,并重构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孔令宏(浙江大学东西方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管理的实质是调整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形成有利于组织稳定存在并发挥出相对于环境的功能的秩序。它的对象,不只是物,更重要的人,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必然涉及到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若干人的方面。如此看来,管理绝对不是西方科学管理那样基于简单性思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乡土农村法文化的断裂与整合-文化人类学立场下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从西方法文化介入造成中国本土法文化的断裂,以及乡土农村大传统与小传统断裂两个方面,探析这种断裂给中国乡土农村法制建设带来的影响.文章对这种断裂现象提出了进行人类学意义上消解与整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在对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重大失误,其失误之一就是从浪漫主义的观点出发批评和反对西方文化.浪漫主义反对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并且以德国特殊论和德国优越论自居,因此不仅与现代性相左,而且在思想上与法西斯主义相通.分享了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维特根斯坦,没有认识到与西方文化精神“格格不入”的德国文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