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世纪之交,东方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东方哲学的历史与文化特色的认定及评价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新建,以至于世界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这里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以儒道佛理论要旨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其思想内容、理论形态及其物质成果。它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东方文化的哲学底蕴,我们发现,东方哲学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与宇宙万物的谐调相依;是对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预防犯罪的研究应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并重、东方文化的“心性教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制”并重。我国预防犯罪应借鉴中医“治未病”的道理而“治未犯”,即未犯先防、刑后防犯,建立“溯源防范”制度,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广源流监控制度,建立“不管而管”制度,即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学界一般所认为的东方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之类的东西文化二分的观点,实际上是由于缺乏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而导致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文章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着重对东西方农业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是基于人性一致基础上的同一类型的文化,其区别仅在于二者发展的时间差异.文章还对诘难东西方文化属于同一类型文化的观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历史为谁而存在?"--从二元对立思维到多极互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以来,东西方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长期的讨论中形成了名称相异实质相同的三大派别,即中国本位文化派、西化派和折衷调和派,但三种观点并非三足鼎立。中国本位文化派虽曾雄踞一时,但因其夜郎自大而日益失去市场;西化派虽然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因其缺乏理论的阐释而一直不为国人所接受。相反,只有主张折衷调和的文化相对主义因其貌似公允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即便今日也是如此。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会改变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吗?本刊去年第1—4期发表了顾乃忠教授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提出应该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在于时间差的观点。顾文发表以后,学界产生了各种反响,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补正者亦有之。为了将这一讨论深入下去,本刊拟在今年的“文化研究”栏目中开展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及其方法论研究”的“笔谈”,突出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讨论,即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欢迎专家、学者撰写短文(4000字左右)参加讨论。我们希望这种讨论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建构文明时代文化形态学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演化历程作了形态学的考察.文章认为,西方在中世纪及其以前存在过与东方文化完全相同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区别的因素是西方文化在希腊时期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是基于人性一致基础上的同一类型的文化,其区别仅在于二者发展的迟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浅谈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当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建设与管理,逐步由以往那种意识形态化的规定和“灌输”,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既是对人类认识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而不懈探索,他们引介和创立的理论学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  相似文献   

8.
东方人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精神忧伤已经逝去,东方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途。经过长期的文化分合,东方文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未来的东方文化仍将发挥注重精神文化的特长,但会不断吸收西方物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完成自己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这是被革命实践证明了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敬爱的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理论,已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它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努力冲出“万仞宫墙” 曲阜作为东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沉重的文化传统积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环绕曲阜的古城墙已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命题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要求,目的在于“整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我们需要借助把握它的科学体系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1.
试析第二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李毅,张风江一、“内圣”“外王”的思路牟宗三、唐君毅等第二代新儒家为了对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陆的胜利,回应现代西方文化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挑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内圣、开外王”的现代化构想,展示了...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这一创新的理论指导文化的创新。一、“先进文化”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文化”大体有四个概念,即: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和微观文化。大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文化是指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方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和毛泽东都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两人的新文化思想同中有异,在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新文化发展中的若干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上,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将两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整体认识,同时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现象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政治上既鼓吹激进革命又习惯消极出世、思想上既崇尚个性解放又推崇传统道德、文化上既译介西方新说又维护中华文明,艺术上既内容独抒性情又形式模拟因袭、生活上既放纵肉欲享受又守护灵魂纯净,苏曼殊集矛盾于一身,其挣扎以致最终归于无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躁动和迷茫。苏曼殊是感伤的,这种不同于浪漫的感伤有其身世、生理及心理的根源,并受时代政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其独特的文艺风格、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取向。苏曼殊的感伤不同于拜伦式的浪漫,苏曼殊的人格结构是以东方文化为里,而以释、道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化为表,他在情感上倾向东方文化,但又在形式上以叛逆的姿态表现出来。在“新”与“旧”之间的徘徊,造就了苏曼殊东方式的感伤。  相似文献   

16.
东方文化的形态学透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对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作了透视.文章认为,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化,说明东方文化中社会结构的发展程度尚处于农业文化阶段;东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仍以情感主义、群体主义、道义至上为主导,说明东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发展程度也处于农业文化的发展阶段.文章并对东方文化中重政治轻经济、重实践轻理性等传统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7.
未到古巴前,我们都以为这里的社会治安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这里比较贫困,经济不怎么景气。接我们下船的代理看出我们的顾虑,笑着说你们下地体会一下就知道了,古巴人是最讲友情的。他如实告诉我们:“古巴目前有三低,低收入、低消费、低犯罪率。”接着,他还说了一句“北京——哈瓦那”。在笑声中我们都轻松下来,看来这个地方一定得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极其丰厚,可以说是全球化理论形成的雏形和标志。1,全球化端发展于资本主义而最终结局是共产主义,因为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的问鼎创造着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主体力量的培养。2,全球化的本质是交往方式的世界化。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清除“失败论”,“消亡论”和“共存论”的沉渣和一些糊涂观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述,是我们党八十年建设的经验总结,是站在新的时代的高度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做出的新概括,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际工作。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掌握“三个代表”的实质,目的就是为了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总体小康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分析。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