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形式表达过的两点意见:一,防治雀害应是消除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本身;二,麻雀在饲雏期间是吃虫的,在这一阶段是有相当益处的。他说:对麻雀的益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辩证地对待。在农作地区,它吃谷物是有害的,但在城市、公园、山区、森林地带,它是否同样有害...  相似文献   

2.
蜜姐     
蜜姐王刘生未见到蜜姐已有好多好多年了。我不知那最后一次为不为相见。我记得我当时是坐在我家篱笆外看书,那时候正值挺热的天,我家篱笆外有一棵大树,我母亲望子成龙,总是不要我干别的,而叫我白天在树下看书,说那儿有荫,你还可以坐在那儿给我看看稻子,别让麻雀吃...  相似文献   

3.
每天旭日初升的时刻,一对白头翁就会飞来阳台的朱槿花上唱歌,或者在花上吃花蜜,或者在水盆里洗澡。它们的歌声清雅嘹亮,不像鸽子那么喑哑,也不像麻雀那样吵闹。它们也不怕人,总是自顾自地唱歌,一声大过一声,有时细眯着眼,看着在旁边喝茶的我,仿佛在问,好听吗?  相似文献   

4.
【家乡是梦,自己是麻雀】幼时,脑子里的家乡就是中国,家乡人就是中国人。家乡人幻化为一个形象,是一个佝偻着腰身,戴着一顶破草帽,在一片谷地里驱赶麻雀的老农。那是我的老姨父,也是家乡老农的一般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春光明媚,杨柳青青,莺飞草长。"踏春吃春,是从我奶奶的祖辈传下来的一个习俗,图的不仅仅是一口嫩鲜。"春天吃春菜,这是我故乡的习俗。春菜在香、味、色等方面不但要注意清淡、素雅和香甜,而且要突出春的颜色——绿。吃春菜的首选蔬菜,非荠菜莫属。"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  相似文献   

6.
浦英姿 《前进论坛》2014,(10):61-61
<正>岁月流逝,如今我已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农工党苏州市平江退休支部为我举行了祝寿会(这是组织每年都为整七十、八十、九十岁……老人举办的),我从心底感到无比幸福!我两个儿子在我生日那天也特意为我安排了祝寿活动,星级酒店的丰盛菜肴、孙子捧出的大蛋糕、儿孙们美好的祝福语和他们一起用中英文唱的生日快乐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一切是那么的温馨浪漫!席间,儿媳们多次说:"妈妈,你多吃点,吃了是消费,吃不了是浪费啊!"我说:"年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1,(11)
6年前,我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到某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一次,陪司长到毗邻越南的某县检查工作,县里的同志非常热情,以果子狸肉款待。司长说:"果子狸是国家保护动物,可不能吃。"县里的同志答曰:"这是越南爬过来的,但吃无妨。"司长笑着说:"越南的,那就不受保护了,可以吃。"遂欣然动箸。我心下思之,县里同志的说法怕是杜撰,即便真是,野生动物保护也不应有国界。所以,那顿饭我始终未碰果子狸肉,且将不悦写在脸上。一顿饭因我的不合作弄得  相似文献   

8.
正"雯玲,你帮我看看,这检测仪怎么用啊?""雯玲,今天中午咱们吃什么菜?""雯玲,这是我女儿从外地给我寄回来的保健品,你帮我看看应该怎么吃?"……在三明市梅列区徐碧街道乾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人们对这样的对话习以为常。这个社区54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女儿"——林雯玲。前几年,这个"女儿"忙前忙后,  相似文献   

9.
西藏有麻雀。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居室的屋檐上,几只麻雀跃跃欲试,蹦跳着飞来飞去,显得那么有生气。采访西藏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过程中,有位工作人员对我说,别看我们这儿现在规模还不  相似文献   

10.
生吃活虫     
盘子里蠕动着如蚯蚓般的虫子,黄的叫"面包虫",黑的叫"大麦虫",据说"营养很好",但要抓来活吃,我还真没那个胆量.报载长沙日前却举办了一场生吃活虫的大赛.一位女士以一分钟吃下68条胜出.而落败的一位一次能吃5公斤面条的选手,自嘲说"我不是蛤蟆,吃虫还是自愧不如啊".  相似文献   

11.
展华 《传承》2009,(1):62-62
小时候,每当快到除夕,当家的祖母会不时给我精神鼓励:"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年夜围炉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吃的问题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年夜围炉则是一年中最有诱惑力的大餐,我巴不得日历很快就  相似文献   

12.
我姐姐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由于发育的早,她的身高和体重接近于她母亲,属于中等偏瘦的体型。她爸长相富态,属于中等偏胖型。在家庭内部,胖人比较受歧视。因此,在一起聚会时,常听这小姑娘语重心长地教育她爸:"您就少吃点吧,吃多了也是负担。"或者直接挤兑,一副全然不怕得罪人的模样:"爸,您都胖成那样了,还吃呐?"要是她放下筷子姥姥、姥爷还劝她再吃点,她多半要说:"不吃了,再吃该胖得跟我爸似的了。"  相似文献   

13.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14.
<正>新春伊始,笔者采访了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请他谈谈自己的养生方法。胡教授答应得很爽快:"好,一起去吃自助餐,边吃边聊。很多人说,吃自助餐会不知不觉把肚子吃得很撑,我反倒是最爱吃自助餐了,容易控制,还不浪费。"  相似文献   

15.
永恒的瞬间     
康健 《人民公安》2021,(3):75-75
作为艾冬同志的同事,我于2008年与他相识。艾冬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工作起来像踩着风火轮。艾冬始终是以一种"拼"的劲头在干工作。与母亲的最后一面,艾冬依然想着工作,2020年春节腊月二十九那天,母亲董存梅给艾冬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饺子。"那天我儿子要值班,中午1点多,趁着午休回来的。我给他煮了12个饺子,他就吃了7个。我说你怎么吃那么少,他说我单位还有活。"董存梅回忆道,自己知道艾冬平时工作挺忙的,就没再要求他回来,并告诉他,要好好工作,帮百姓解决问题。可没想到,这一见,竟然是最后一面。  相似文献   

16.
麻雀:生活中,我全靠“叽叽喳喳”的本领,搬弄别人的是非。 兔子:胡说八道就不怕像我这样被人撕豁了嘴。 鹦鹉:我不怕,学舌确是一种本领,所以别人说啥我就贩啥。  相似文献   

17.
滋味     
正奶奶总嫌我妈炒菜放油少、不入味,我妈却觉得"穷得丢块石头都打不到一个破瓦罐",叫人怎么做?那些粗陋的果腹之物常常要吃上个把星期,饭菜的味道中,总是夹杂着生活中的滋味。"有盐有酱,丫头会放。"记忆中,这是我妈对我奶奶回嘴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奶奶经常因为吃这件事情说我妈":小王,你炒这个菜时多放一颗油嘛,炒得干锅气臭的。你做的是哪样哦,盐不香屁不臭的!"  相似文献   

18.
王国忠 《创造》2015,(10):47-49
熟人见面,我们中国人最喜欢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吃饭了没有?二是最近忙吗?我自己经常这样与熟人打招呼,也经常有熟人这样跟我打招呼.我们这样问别人,当然很随意,也很轻松,因为只是随便问问,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也未必真要得到什么"吃了或没吃"、"忙还是不忙"等非常确切的答复.  相似文献   

19.
春天的草们     
宋殿儒 《中国减灾》2013,(2X):56-56
<正>春天来的时候,我往往最喜爱看那些嚯嚯泛青的草们,草们早已成为我情有独钟的老朋友、好兄弟。小时候,我的生命体魄,除了靠吃一点儿妈妈的奶汁外,最多的就是吃它们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国家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我一生出来就面对了那么多的草儿。妈妈说,我一岁时就能吃麦田里的"面条菜",其实那是地地道道的草。面条菜是生长在庄稼地里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它耐寒也耐旱,一般情况下,每年春荒二三月的时间里,他们都能生长得葳蕤茂盛。那时候家家靠生产队里每年分得的一星点儿粗粮度日,往往要靠这些田里的野草们来加食。到三岁的时候,我能吃的草儿就多了,"白蒿"、"水杨菜"、"榆钱菜"、"荠荠菜"、"兔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每当快到除夕的时候,当家的祖母就会不时地给我精神鼓励:"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年夜围炉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在上个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吃的问题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年夜围炉则是一年中最具诱惑力的大餐。听了祖母的话之后,我巴不得日历很快就撕到那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