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类基于自身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或社会发展正反经验的深刻反思,醒悟到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而这种"重构"又是以可持续战略为目标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重构为抓手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动力支撑。当前,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助推乡村振兴,应以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重构为着力点,不断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提高乡村生态系统弹性和服务功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竹立家 《人民论坛》2012,(18):26-27
人的"幸福"追求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生建设"和不断的"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幸福"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和未来社会发展"新秩序"的重构,都遇到了较大的麻烦。意见纷呈、众说纷纭的各种情绪化"理论思潮"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标示着当代  相似文献   

4.
唐建南 《理论月刊》2012,(3):146-149
"身体"概念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不仅理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容易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最新"物质"浪潮,本文认为我们需要借鉴物质女性主义中有关"物质化"的观点理解身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此为立足点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这不仅能避免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而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重构的身体理论有利于颠覆西方父权社会中的压迫性意识形态,并帮助个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王现东 《求索》2012,(1):55-57
"低碳经济"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现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为批判旧的生态价值观、重构新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种生态价值观各有偏颇。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生态价值观,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陈志勇 《求索》2012,(8):54-56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格局,制度重构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阐述了"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需要实现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指出了基于价值理念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制度重构,能更好地体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色彩、内在规律,均衡、合理地分配社会管理主体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重大命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与社会动员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内在契合性。在现代化维度上推进国家治理与开展社会动员,要重构现代社会动员模式,改革社会动员结构,改进社会动员方式,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强国家—强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何睿 《公安教育》2012,(4):38-41
<正>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改革逐步深入,政治体制调整、社会文化重构成为当前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同时,各类社会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转型期的酝酿累积也相继浮出水面,并呈现局部"量变到质变"、群体性事件高位运行的时代特征。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既要维护群众表达利益和诉求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资本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华 《思想战线》2004,30(4):5-10
社会资本是联结经济与社会的中介物。在微观上 ,它是个体间传递信息 ,建立信任 ,交易合作的一种非正式制度 ;在宏观上 ,它是信用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资本的重构在本质上是社会信用的重构。重构中国的社会资本 ,并由此推动信用社会的建立 ,实现“强社会”与“强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是当前中国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心村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由"统筹"发展到"一体化"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城乡社会关系认识的升华。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势在必行,通过对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空心村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总结新形势下乡村治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民主建设经验,从而提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构乡村治理的体制和社会基础,实现社会与现代国家的有机整合的理论设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治安管理学将治安管理的各项业务概括为几种被管理的对象,这种观点直观粗浅,不能涉及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内在联系。"权利与义务"视角从治安管理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入手,从而扩大视野,从而弥补了传统定义法上外延不周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蔡成效博士撰写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的哲学思考》一文,从哲学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问题。文中提出,在由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属于介体,而是主体中的“灵魂”部分,且制约各个基本要素及其功能的发挥。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蔡博士的这一观点实在令人难以苟同,故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蔡成效博士商榷。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黄健 《思想战线》2002,28(1):46-49
基于中西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内在差异 ,中国美学的“内省”意识 ,导致中国美学实践中 ,不论是对外部世界的再现与反映 ,还是对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抒发 ,都要求通过内心体验和感悟的方式 ,来传达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理解。而西方美学的“忏悔”意识 ,则注重通过以写实、反映、再现、模拟的方式 ,来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 ;面对主客体的分裂 ,“忏悔”审美意识提倡在灵魂的撞击震荡中寻求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最终获得精神升华与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07,33(2):124-132
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关于文化自觉的实现方式和研究方式及其途径与手段等问题的系统探索,是关于文化自觉的主体、对象、目的与手段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性、总体性思考。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各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呈现人类各种文化的真实面目,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中获得文化自觉的方法基础和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自觉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海盗罪及其犯罪构成条件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当今海盗犯罪的猖狂和肆虐以及在犯罪主体、犯罪地点、犯罪对象等方面所呈现的新特点,现行国际公约中关于海盗罪构成条件的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打击和惩治此种犯罪的需要的实际,笔者提出应将海盗罪表述为“登上船舶,旨在行窃或进行其他犯罪行为,且有使用武力继续犯罪的任何行为”。  相似文献   

18.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鑫  李秀芳 《青年论坛》2006,(6):97-102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建设平台。在该学科产生的2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其学科概念、学科名称、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问题,学术界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清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和争端,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