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李海斌 《新东方》2011,(3):62-64
刑事错案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被确认的,法院在刑事审判中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出现严重错误,严重侵害案件当事人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和社会秩序的判决或裁定。  相似文献   

2.
陆秋君  金周益 《人民论坛》2012,(14):196-197
案件流程管理是对案件过程与资源的管理。它通过整合法院的程序与资源来确定所有的案件从起诉到判决以及时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案件流程管理要素包括司法领导能力及承诺、案件进展的法院监督、安排可靠的审判日期等几个方面。为了使案件的处理以及时、经济的方式进行,美国法院需要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案件流程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接第7期上)一处房屋,成为京鲁两地两个法院两个案件的执行标的物,从法律上讲,此时张某已经对房屋失去了控制权,于是,张某寻找代理律师谋求良策。  相似文献   

4.
刘长生 《人大建设》2001,(12):47-47
随着民主法制的发展和人大代表素质的提高,人大代表工作越来越活跃。去年以来,安阳市个别地方在二审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出现了案件双方的当事人均有多名人大代表签名为其反映有关案件的情况;有的人大代表还单独或数人结伴,甚至有时与案件当事人一道,百里迢迢到市人大常委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阐述自己对案件审理的观点和理由,  相似文献   

5.
一个小小的镇财政所副所长,在短短3年内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了200多万元公款,而且案发后有100多万无法追回,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日,崇左市江州区法院一审审结了这起挪用公款案件,判处当事人林海力有期徒刑10年。林海力未对这一判决提出上诉,8月4日,判决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6.
<正>法院提出以和解方式解决行政诉讼案件有法律依据,且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笔者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条规定,赋予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和解等方式协调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7.
吕达 《人大建设》2001,(8):40-41
申诉,是公民就有关问题向国家机关申述意见、请求处理的行为。诉讼上的申诉,是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不服,依法向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申请再审,是案件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不服.向作出该判决、裁定或请解的法院或上一级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申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院对警察在处置恐怖案件时的行为是否应该进行审查,反恐案件判决中法院应该审查什么,法院应当运用什么样的审查标准等等,对反恐案件中警察行为的司法审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一部终局判决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更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一部终局判决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明确一部终局判决的适用条件;赋予当事人一部终局判决请求权;法院在作出一部终局判决前必须向当事人进行充分说明;明确一部终局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上应当明确"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这一法律概念,将其范围界定为众所周知的事实、通过权威资料可以迅速查明的事实、法官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事实及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院在认定这些事实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则。在认定的启动程序上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申请方式启动程序和法官依职权启动方式并重;在认定的反驳程序中,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提出弱化、反驳法院认定的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认定时间上,应当明确认定是事实审程序中的事情,并不是每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认定。法院一旦认定了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该事实就有预决事实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某市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对一宗违法建设进行r立案调查,作出限期拆除违法建设的行政处罚。违法建设当事人就该行政处罚向法院提Ⅲ行政诉讼,经法院判决撤销了行政处罚决定。在此案件中,法院认为城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事实不清,其主要观点是违法建设的责任主体认定存在问题。现从这宗案例对违法建设行为人的认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涌 《公安研究》2011,(9):43-46
司法实务中,少数法院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不移送公安机关,放纵了犯罪,损害了司法公正。解决法院不移送刑事民事交叉案件问题,法院应设立专门的审查程序回应公安机关的函告,引入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创设必要的法律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3.
打官司总会有输有赢,赢的自不用说,输的往往是心服口不服。因此,许多案件虽然法院做出了公正判决,但却很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当事人之间的心结并不会因为法院做出的判决结果而烟消云散,就此了结。为彻底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确保案结事了,宁河县人民法院始终牢记和自觉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在他们审理和执行的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有一段为民司法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4.
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审是判的前提,判是审的归宿,两者不可分割。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实行开庭审理,由合议庭进行评议或者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作出判决。但是,现在有的法院对重大案件和疑难案件,为了稳妥起见,往往先请示上级法院,待上级法院正式批复或有一个倾向性意见以后,再按上级法院的意图审判。这种"先定后审"或"上定下判"的做法是错误的。1.违反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级原则。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无论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都是从第一审开始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进行实体上的审理,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如果被告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上诉,该判决即可生效。不论哪一级法院,只要是作为第一审对案件进行审判的,就必须严格遵守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是对未生效的一审判决、裁定进行再审的程序,在刑事诉讼中是又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它不能提前介入一审,更不能包办一审程序的审判活动。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先定后审"和"上定下判"实际上是二审法院超越法律规定权限提前介入了一审,在二审审判活动尚未开始的情况下干涉和影响了一审的实体判决。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高涨的案件分流、法院减压的司法呼吁,小额诉讼程序应运而生,短短时间便从试点试验上升为正式法定程序。但我国法院本位的错误定位使得小额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频频遇冷,除了中国式困境外,综合借鉴国外小额诉讼程序的实践经验,发现小额诉讼程序的设计本身便蕴含着多重矛盾,需要未雨绸缪,及时构建配套措施予以矫正。除了具体程序的细致化设计外,应准确定位小额诉讼程序的功能价值,确立当事人本位,同时发挥法官职权主义在推动程序高效进行、作出公正判决的积极作用,并借助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规避小额诉讼程序的滥诉风险。  相似文献   

16.
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在当事人构造、程序原则、程序方式、裁判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诉讼案件出现非讼化倾向,诉讼案件之关系人在非讼程序中的程序权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寻求与传统民事诉讼理论的接点又不落窠臼,就必须从非讼案件的特殊构造出发,重新诠释程序保障的核心要素,即对审、公开与判决效。非诉讼程序所适用的案件具有的争讼性强弱不一,故争讼性强的案件应采用更强的程序保障,争讼性较弱的案件应采用更为灵活、便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近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法院判决一起造成3死2伤的交通肇事案件。在受害人家属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的情况下,陕县法院以"被告人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为由,对肇事司机"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当事副庭长称自己当时"眼睛花",才将案件判错了。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0,(6):92-93
孙尚鸿在《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与传统知识产权争议相比较而言,受案法院在实现涉网知识产权案件场所化并进而确定管辖权的过程中,因为案件当事人身份地位及行为地点之认定上的困难而面临着更多的疑问,特别是侵权行为地与权利来源国等用以确定知识产权争议管辖权的主要依据,在网络技术背景下的适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或然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交通事故案件逐年增加。交通事故案件的"执行难"已成为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交通事故纠纷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案件处理周期长。从事故发生到案件审结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从某地法院办理的申请执行的交通事故案件看,事发后1年以上至2年审结的案件占50%以上,1年以下至半年审结的案件占40%左右,半年以下审结的案件仅占10%。案件判决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那就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办结一起  相似文献   

20.
段素玲 《前沿》2010,(24):110-113
既判力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具有维护法治国家的安定、保障法院确定判决的权威的重大意义。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终局判决确定后,当事人及法院均受此判决内容的拘束,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然而由于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规定极其简单,关于既判力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无视既判力而重复起诉、法官对既判力不尊重以及由此造成的诉讼迟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增加等现象。本文剖析了我国民事确定判决既判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确立充分诚实信用原则、对再审程序作必要的改革,以及提高诉讼程序效益性、加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