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文廷海  丁光泮 《求索》2008,(7):226-229
苏辙在集解《春秋》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春秋》的思想进行解读。政治思想,首先从“尊王命”、“正周班”、“尊王官”、“尊王人”、“王者无敌”、“天子无出”、“天子不会”第一次对《春秋》“尊王”之义进行全面的解说,这是苏辙《春秋集解》的重要贡献。此外,夷夏之防、“轻刑慎杀”等政治思想,也阐发新的见解。伦理思想,以“隆君父”为说,强调《春秋》的政治教化意义和“诛心”的作用。史学思想,说经以《左传》史实为本,标举《春秋》“书实”的思想,对春秋时代作“通变”性的历史考察,灌注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苏辙《春秋集解》阐发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以意说经”的《春秋》学风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4.
古远清 《台声》2001,(4):31-33
撰写《台湾文学史》,在台湾被称为“一项何等迷人却又何等危险的任务”(杨宗翰《文学史的未来 /未来的文学史?》,台北,《文讯》 2001年 1月号)。这里讲的“迷人”,是因为至今还未出现过一本严格意义的《台湾文学史》,要是有谁写出来了,就可落得一顶“开创者、奠基者”的桂冠。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台湾文学史》编写中,充满了“统、独”之争。但有人眼看大陆学者撰写了一部部厚厚的《台湾文学史》及其分类史传进岛内,便大喊“狼来了”,于是下决心自己写一本所谓“雄性”的“台湾文学史”,这样便有了以“台湾意识”重新建…  相似文献   

5.
邓跃敏 《求索》2007,(1):183-185
戴震在《方言疏证》中,秉持“综全而校”、“空所依傍”的原则,对《方言》及郭注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校勘,其校勘方法精湛且运用了转语理论,创获不菲,使“明人妄行改窜”的《方言》成为“可读”的善本。  相似文献   

6.
韩霄 《求索》2011,(11):185-187
在古典小说史上,《三国志玉玺传》出现在《红楼梦》之前,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国志玉玺传》与《红楼梦》在叙事艺术结构上以及悲剧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志玉玺传》的“玉玺”叙事结构艺术与《红楼梦》的“通灵宝玉”叙事结构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玉玺”与“通灵宝玉”的悲剧意蕴统领了对众女子带有悲剧命运色彩的动态过程,共同关注了众多不幸女性的心灵世界。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及时代背景看来,《三国志玉玺传》可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业赏 《春秋》2010,(3):26-29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与《海瑞罢官》同样历史背景下产生,具有同样主题和作用的山东的《孙安动本》在“文革”中遭受了与《海瑞罢官》几乎相同的命运。《孙安动本》起初是柳子戏.后来拍成电影.在“文革”之前曾长期在国内演出和放映,影响极大。《孙安动本》与《海瑞罢官》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是歌颂“清官”戏.并与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山东版《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8.
内地屏幕上,前年似非2009年,而是“007年”,直到不久前一连“翻N代红色经典”《江姐》、《烈火红岩》也往“渫战”的路数奔,不仅渲染“中美合作所”的暴虐,还真地“合作”了,融入多种美剧商业元素。而最“美”化的当属在谍战剧泛滥中突围的《黎明之前》。  相似文献   

9.
《上海机关动态》2001,(6):12-13
今年,我们在回顾总结十年以来开展党支部“达标创先”活动的基础上,按照《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纲要》、《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机关党支部工作的实际,及时修定完善了原来党支部“达标创先”的检查考核标准,制定了新的《建设机关党支部“达标创先”检查验收标准》,使党支部“达标”的标准更科学、更具体、更规范,更具有时代性,给支部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工作和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陈其南认为,从连横《台湾通史》的体例和“建国纪”的安排中,可以看出《台湾通史》中“蕴涵”着“台独”意识。这种对《台湾通史》的解读与以往完全不同,虽然很新,但毫无根据。陈其南对什么叫“通史”,什么是传统的史志关系的看法,以及对《台湾通史》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的了解。他有意地模糊连横写作《台湾通史》的背景,有意地不去分析连横把台湾当作一“国”的具体内涵,有意地误读“建国纪”的安排,在学术研究中犯了“泛政治化”的毛病。  相似文献   

11.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马玉珍 《求索》2013,(6):73-75
《左传》由于述录了中国春秋时代的历史,自问世以来人们就围绕着其“传《春秋》”与“不传《春秋》”展开讨论,对《左传》的传播和研究也就围绕着是“野书”还是解经的经书展开:在争论与申述中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也使《左传》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最终使这部反映春秋时期多方面生活的经典历史散文,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奠定了双重身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是马克思先后计划并写作的两部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出版均早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包含了《资本论》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过程孕育了《资本论》。《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一般”相关内容演化发育的结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是《资本论》,《资本论》的“续篇”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册除“资本一般”篇外的其他篇和其他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在写作计划、考察对象、逻辑行程、叙述风格和完成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资本论》的“准备著作”或“手稿”,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比《资本论》内容更全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巨著。  相似文献   

14.
梁爽 《台声》2014,(2):75-75
小学时,对台湾的印象在语文课本的《日月潭》里,在《外婆的澎湖湾》的童谣中;初中时,隐约征邓丽君“靡靡之音”里,在琼瑶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里;高中后,听过了张震岳的“忠孝东路走九遍》,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大学时,认识了那个来自淡水擅长“绕舌”曲风的周杰伦,看过了李安拿下首个华人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曾几何时追看过《流星花园》后去校园操场看流星雨……  相似文献   

15.
自香港特区回归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问题曾引发了多次讨论.出现过一些有违“一国两制”原则的声音,原因虽复杂多样.但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基本法》定位的偏差.致使“一国”观念被弱化。事实上.“高度自治”只是“相对自治”,而非“绝对自治”;《基本法》也并非“特区的宪法”.而只是中国的基本法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香港获得作为中国地方特别行政区法律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基本法》的正当来源。因此,《宪法》是特别行政区的最高法,《基本法》在特区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的长篇报道《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为起始,所谓“国学热”出现已16个年头了。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又开办“开心学国学”节目。  相似文献   

18.
王松苗 《天津人大》2009,(11):48-48
“没有法制,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建国伊始,董必武就在党内最早提出了“按法律办事”的思想。1949年9月通过《共同纲领》,1950年颁布《婚姻法》,在第一波立法高潮中,毛泽东等领导人民于1954年制定了《宪法》。  相似文献   

19.
蓝薇 《台声》2006,(3):69-69
“我在央视看见宪哥主持的节目了,不是做梦吧!”没错,吴宗宪真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杀人央视,打造了一档全新的娱乐节目《情艺在线》,两女一男的主持搭配、全明星嘉宾阵容都酷似《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以下简称《猜猜猜》)。不仅如此,吴宗宪居然分文不收,而且在节目中大大收敛起“豪放”作风,绝对不开“黄腔”,不过搞笑功力却丝毫不减。  相似文献   

20.
翻开《公民导刊》2012年第12期,洪丰、林墨撰写的题为《从“不满意”到“满意”》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与我6年前在巫山人大工作时老朋友陈庸俊先生写的《从“高票否决”到“高票通过”》文章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