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3,(14):26-2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开国上将张爱萍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功勋卓著自然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这三句评价,立体地呈现出张爱萍的品质与性情,这在我国高层政治生活中是异乎寻常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
人称“黑脸包公”的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峰,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经他手已先后将近百名贪官送进大牢。由于特殊工作关系,他接触到的出事倒霉的官员比在台上得意的官员多,听到落网贪官的悲鸣悔恨比听到荣升官员们的弹冠相庆多,所以对人生对处世有与众不同的理解。比如他对于幸福的看法,就很有见地,有深度,颇能给人以启迪。他经常对人说:“我坚持认为一生被人们认为是好人,光荣地工作,光荣地退休,回到家里不失天伦之乐,上了班见谁都是理直气壮,在谁面前都是不亏不欠,心地坦荡,这就是幸福。”乍一听,他这个“幸福观”标准太低…  相似文献   

3.
星云 《党政论坛》2014,(16):11-11
常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答案是“会!”只是,佛陀“骂人”很有艺术,例如在《增一阿含经》里,佛陀举出五种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为什么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呢?因为:1.应笑而不笑:经常可见,在大众的场合里,大家在谈天说笑,气氛很融洽、很欢喜,偏偏有人就是紧绷着一张脸,不肯笑,让人觉得很煞风景。这种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随众,甚至个性偏激,行为举止总是跟人不一样,所以在大众里就没有人缘;因为应该笑的时候偏不笑,不能合群处众,因此说他不像个人。  相似文献   

4.
管仲举代     
管仲卧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忧心忡忡地说:“先生病成这样了,这可怎么办呢!先生一旦不测,我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问:“您打算托付给谁?”桓公答道:“只能是鲍叔牙。”管仲说:“这恐怕不行。鲍叔牙为人清雅,品格高尚,的确是一位贤良方正之士。但他有个不足,对于不如他和他所看不起的人,不怎么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长时间会记在心上,不大能容人之短。让他这样的人身居相位,处理起问题来,免不了上下都会得罪人。这样一来,他就干不长久了。”桓公问:“那么谁合适呢?”管仲说:“如果非要让我推荐的话,我看隰朋可…  相似文献   

5.
最近,曾庆红同志在湖南农村考察工作时提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这一论述是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的,但它同样应该成为各级党委选人用人的标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这五句话、十五个字是新时期以发展为核心的干部观,是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通俗化,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6.
王克明 《党政论坛》2014,(15):63-63
“年初出事,白干一年”、“年尾出事,一年白干”是部队的一句老话。指的是单位出了安全事故后,在年终评比甚至个人职务升迁时会被一票否决、由此导致部分干部工作中出现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现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真成了“微世界”:微机、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幸福……其实,还有一种“微”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微机会”和“小成功”! 阿诚在镇上的纺织厂打工,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厂里需要一种铁片。原先供应铁片的五金店老板觉得利润太薄不愿做了。车间主任问阿诚:“你想不想赚点外快?如果你能制作这样的铁片,每个两分钱,一晚上可以赚二三十元。厂里的那台旧钻机也给你用。”碍于情面,阿诚把这活接下来了。此后,他让老婆在家钻铁片,他傍晚下班回家接着干,这样一个月下来,能赚上一千多元的辛苦钱。过了一年多,纺织厂设备更新,不需要这种铁片了。车间主任把旧钻机送给他,还申请了一千元钱,算是为工厂救急的奖励。  相似文献   

8.
一要干事、二要干净,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新班子要树立新作风新形象,说到底,就是既要一心干事又要一身干净。 干净是为政之德,干事是履职之要。进入新班子,有了干事创业的机会,更面临廉洁从政的考验。廉而不勤会误事,勤而不廉会出事。一个干部,不干事就是庸官,老百姓不答应;不干净就是贪官,老百姓最痛恨。清廉自守、干净干事出正气、出形象、出威信,出号召力、凝聚力、带动力。现实中,个别会干事的“能人”,虽然也有业绩,但由于自身不干净,结果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身为领导干部,决不能以干事为不干净“遮羞”,同样也不能借干净为不干事“开脱。”。  相似文献   

9.
张振元 《党政论坛》2011,(21):63-63
过去人们总是说:“这个人表现这么好,可能他就是共产党员!”可见群众把共产党员和最好的人是划了等号的。但到了如今,让一些党内的蛀虫、腐败分子闹得,有人甚至说出了“洪洞县里没好人”的气话。尽管好党员、好书记、好领导、好带头人为数众多。  相似文献   

10.
“这里危险!我先上!操作手,听我指挥!长臂下翻,右翼2米,铲……”连日来,在舟曲罗家裕挖渠拆危险现场,一位面色黑红的武警上校格外引人注目。哪里施工出现难题,只要他一到现场,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位上校就是武警交通直属工程部抢险救灾现场指挥员、参谋长张生成。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一位领导干部在谈到作风建设时说:“在干部队伍中,少数干部存在着‘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不求工作出色,但求工作无过’的思想倾向,只有领导安排布置了,他才行动,不说就不动,工作缺乏主动I生,这是十分有害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和克服。”可谓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14.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5.
故事发生在郑州铁路分局新乡机务段3040号机车组。一天出秉前,细心的司机长郑学培发现平时有说有笑的同事粱晓生无精打采。脸上象霜打了似的难看。“小梁心里肯定有事。”老郑思忖着。为了避免值秉中出事,老郑找小粱交谈。小粱道出了实情:“老婆要跟我离婚。”这可不是件小事,老郑没顾得回家休息。直接到了小粱家。问小梁的爱人:“听说你和小梁最近闹了点矛盾?”这一问不要紧,小梁爱人的气就上来了;“郑师傅,你是不知道啊!人家当司机的哪个象他,回来不是吃就是睡,家务事儿一点都不管。”老郑  相似文献   

16.
1987年秋,朱明和到射阳守备营赴任了。一天,他刚在二连布置工作,通信员报告:“一连高学领和干部干开了。”朱明和赶紧到了一连。高学领正一蹦三跳地和连长“较劲”;“入不了党,我这把刀子可不认人!”“这可是个刺头呀,惹不得。”围在一旁的战士有的担心出事,有的上前劝说,也有的在观望——看干部怎么处理! “高学领,你不是要求入党吗?让我先考考你。”观察了好一阵子的朱明和开了腔:“请问党的纲领是什么?”——不应;“党的宗旨是什么?”——不应;“共产党员的义务是什么?”——不应……  相似文献   

17.
鲁民 《党政论坛》2008,(18):34-34
人在倒霉时最清醒。胜利时容易冲昏头脑,也是人之常情。“人生得意须尽欢”,面对美酒、鲜花、掌声、喝彩,就忘了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拿破仑在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骑在马上狂妄地大叫:“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而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荒岛上后,他万念俱灰,痛不欲生。思前想后,他的头脑终于清醒了,他深刻反思说:“好长时间没和士兵一起喝汤了。”  相似文献   

18.
“突破一英里极限”的故事使人们很受启示。在一英里赛跑史上,全世界所有运动专家、生理学家都曾断言:4分钟是人类不可超越的极限。但有一名教练却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最先帮一位业余运动员突破了这个限制。他把一英里分成8等份,并根据选手体能,计算出突破极限需要的每等份所用时间。他还在每个等份处都设一个助理教练,负责掐秒提醒运动员:“太快了,悠着点儿!”“慢了,该加油冲了!”  相似文献   

19.
新近披露的海南省工商系统“买官卖官”系列案中,与其他出事的“一把手”相比,屯昌县工商局原局长吴岩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 从公开的事实来判断,吴某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迷信圈”中。他的社会朋友,多半是“道士”。据他说,算命先生讲他的家门“旺气”,他官可  相似文献   

20.
陈漱渝 《各界》2010,(2):31-33
1950年6月18日凌晨,被羁押在台湾台北一处囚所的陈仪被唤醒,一纸死刑的执行命令递到他的手中。执行官是跟他积有夙怨的同乡蒋鼎文。陈仪只说了一声“好吧”,便沐浴更衣,揽镜整容,从容不迫地系好那条他最爱的白底黑点领带。蒋鼎文命行刑士兵捧来美酒佳肴,陈仪拂袖断喝:“用不着,走吧!”两个士兵向前搀扶,陈仪一甩两臂,昂首上了一辆吉普。车抵马场町刑场时,陈仪对执刑的士兵说:“向我头部开枪。”随即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