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就提出著名的"双百"方针,历经半个多世纪,"双百"方针仍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近十五年来,学术界对此方针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了一些成果,这里将对这些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4)
1982年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宪法规定的修改,引发了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我国土地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复杂激烈。许多学者也开始强烈反对这一条文,但诸多问题是否是82宪法第10条所导致的,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行依法治国,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不宜轻言修宪,应向释宪模式转变,坚持宪法至上原则,通过法律解释,为82宪法第10条的土地所有权条款寻找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钟晓渝 《团结》2012,(3):26-29
基于"文革"十年浩劫的教训,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我们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99年修宪规定:"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4.
李成 《理论与改革》2015,(2):143-147
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标准的依据,是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集体权利的具体应用。宪法上的民族平等从一元平等观到二元化平等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表明,照顾录取是实施宪法有关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平等原则,既要求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必要的倾斜、照顾,以符合实质平等的要求,也要求照顾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应当在宪法平等原则的限度之内。从基于个人民族身份的群体照顾,发展为基于个人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特殊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照顾,以适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5.
张景奎 《学理论》2010,(21):22-23
按照宪法和党章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样一种地位内在要求党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相结合,根本性的一条正是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这是新形势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李步云:宪法监督是"依法治国"突破口《新京报》2014年10月16日刊登对法学专家李步云的采访,李步云指出,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必须建立宪法监督制度。没有监督制度,宪法就是没有牙齿的宪法。我的思路是,全国人大现有九个专门委员会,再加一个宪法监督委员会,宪法监督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和其他九个专门委员会大体上相当,委员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和最有水平的法学家组成,规定所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三十月年,回顾三十年来我们在贯彻。“双百”方针中走过的曲折路程,重温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于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创造理论研究的良好学术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8.
白天 《学理论》2014,(20):99-101
政治权利是什么?在中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的只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在中国现行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作为一项刑罚,其施行的范围却似乎大于宪法的规定。由此,"政治权利"变成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从我国现行宪法中政治权利的规定入手,探究立法者本意;结合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力求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之下,探寻政治权利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评价地方性法规质量高低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法律标准,即"不抵触原则";另一条是实践标准,是指"有特色"和"可操作"。不抵触原则是指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条文相冲突、相违背,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相冲突、相违背。"有特色"是指地方立法要充分反映本行政区域经济、政治、法制、文化、风俗、民情等对立法调整的需求,注意解决本行政区域突出的、而国家立法未能或者不宜解决的问题;"可操作"是指要求地方性法规要加强民主立法,正确处理公权与私权、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完善有关立法的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10.
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民法通则、单行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但是,现行立法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存在一定不足:思路不够清晰;宪法与民法的相互协调不够,民法对宪法规定的落实不到位;缺乏更具体的法律规定.完善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立法的具体途径是:宪法应明确人格尊严的地位和性质;未来民法典应在对一般人格权作出规定的同时,补充人格权与宪法人格尊严的协调性规定;强化具体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的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与当前先进的国际竞争法律接轨,通过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类主要垄断行为的规制,构建了反垄断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的实施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反垄断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宪法"的核心所在.<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实质是关注民生、保护民利的深层立法,体现了反垄断法的民生意义和民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伟 《团结》2004,(2):22-26,38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立宪例在我国制定1954 年宪法时,已经意识到宪法对国家机关权力的限制作用,宪法的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这个问题。刘少奇在1954年9 月15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宪法的基本任务,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它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上,规定了什么样的事是合法的,或者是法定必须执行的,又规定了什么样的事是非法的, 必须禁止的”,所以, “宪法是全体党员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的”,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和一切其他…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行政管理中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时要在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范围内 ,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按法律规定的具体规范处理行政管理事务。依法行政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民意志的基本制度 ,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就依法行政问题进行探讨。一、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 ,要求享…  相似文献   

14.
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徽图案周围为"谷穗",与现行的国徽"麦稻"环图案并不相符。看来,应该尽快修正《宪法》中的含混措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徽图案已经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即使诸多法律条款不断完善,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实施,作为国徽却是自建国以来没有任何更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国徽图案,  相似文献   

15.
党的执政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执政基础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执政的法律基础又是执政基础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国家正在迈向法治社会。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治国方略下,党的执政的全部行为,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执政要有法律基础。完善党执政的法律基础对于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少或不成系统。  相似文献   

16.
孟鑫 《民主》2004,(2):11-13
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进行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宪法不稳定,不仅会破坏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而且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保持宪法稳定,并不是说宪法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宪法本身也需要向前发展,必要时也要对其进行修改。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更加慎重。中国宪法是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在1975年、1978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面的修改,在1979年和1980年还分别对当时实施中的宪法的若干规定、个别条文进行过修改。中国现行宪法是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通过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5,(8)
<正>时时处处要尊法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2)
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树立和践行"自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研究切实把握客观规律、积极而合理地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障和落实公民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由权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努力奋斗。同时要划清界限,反对自由主义;旗帜鲜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提高警惕,抵制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甄树清 《团结》2004,(3):12-14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以及司法改革的步步推进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依法治国并不是将法律单纯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而是将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价值及制度运作深入到国家、社会、国民之中。而宪法作为法律的法律,无疑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要依宪治国。这就要求法治必须稳定,宪法必须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职权,是宪法赋予的重要职权。那么,人大及其常…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央关于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要区别两类情况,一类是学术和艺术问题,只要遵守宪法规定的原则,就可以自由地进行研究、讨论、争鸣.另一类属于方针问题和政策问题,在党、人大、政府没有作出决定以前可以研究和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讨论、争鸣,发表各种意见.但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