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9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为深入开展北极合作研究,2019年10月21日,吉林大学北极研究所等主办、《东北亚论坛》编辑部等协办了"北极合作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中俄海洋论坛"。本刊选取了其中5位学者的文章,重点阐述中俄北极合作和海洋安全保障、北方海航道的地缘政治基础、国际数字化运输走廊的开发和信息化、投融资体系、东北亚国家战略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参与北极开发、促进中俄北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9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为深入开展北极合作研究,2019年10月21日,吉林大学北极研究所等主办、《东北亚论坛》编辑部等协办了"北极合作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中俄海洋论坛"。本刊选取了其中5位学者的文章,重点阐述中俄北极合作和海洋安全保障、北方海航道的地缘政治基础、国际数字化运输走廊的开发和信息化、投融资体系、东北亚国家战略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参与北极开发、促进中俄北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培清  杨楠 《东北亚论坛》2020,(1):26-41,127
北极国际格局十分复杂,中美俄三国在北极的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态势,在北极利益的争夺之中也保持着多领域的合作,在不同象限有不同的"朋友"或"敌人"的定位,任何简单化的解读都无法厘清相互之间的关系。三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战略逻辑导致俄美合作回旋空间缩小而冲突持续存在,中美竞争导致美方伤及自身,俄罗斯虽然试图"转向自身",但中俄两国北极合作将继续深化。中美俄作为重要的北极利益攸关方,应探索北极合作新模式,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国具有长期性的战略意义,而俄罗斯主动向中国发出邀请,其深层次原因是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增强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能力;面对美欧制裁,希望中国填补欧洲国家在北极开发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希望与中国联手争取掌控未来北极地区机制制定的主动权。对中国来说,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自身也存在着积极开发热情与落后软硬件条件、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战略利益、地区相对收益与国家绝对收益、中方较高利益诉求与俄方有限合作立场这四个内部矛盾,而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中方要确立中俄北极合作定位及有序提升软硬件条件,将邀请日韩参与同增加对俄欧海运出口货物种类相结合,将国内港口力量整合与推进"借港出海"相结合、以及将深化中俄战略互信与扩大同北欧国家合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北极气候暖化推动了北极能源开发,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东北航道有望成为北极能源向欧亚运输的新通道。同步推进北极航道与北极能源开发,尽快建成"北极能源走廊"是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核心支柱。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北极能源开发项目,也是"北极能源走廊"的支撑点。本文解析北极能源走廊的内涵、风险及愿景,为中俄开拓北极能源合作路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王晨光 《和平与发展》2015,(3):64-77,112,113
2013年,中日韩被接纳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三国北极合作的议题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当前,中日韩在北极事务上因相同的身份认同、相似的利益诉求和相近的政策实践而存在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但由于中韩两国与日本关系紧张、美国因素的干扰以及"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存在,三国北极合作之路面临诸多障碍。因此,中国需要以现有涉北极国际制度为基础,以科研等低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合作为突破口,以中韩合作带动中日韩合作为路径,避免和消弭"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影响,积极参与和推动三国的北极合作。  相似文献   

7.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俄北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航道利用、军事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国家利益。由于两国的客观情况与主观判断不同,中国北极利益的实现,需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未受侵害为前提。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关系总体上是俄强中弱、俄占主导,在中俄北极关系的发展中,中国应以参与北极环境保护合作为基础,资源开发合作为重点,进而在航道开发利用、军事安全领域寻求机会。中国和俄罗斯应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北极合作,实现两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北极冰层加速消融,北极地区的潜在价值日益凸显。目前,俄罗斯有与中国共同开发北极的合作意向。中俄共同开发北极能使两国在北极问题上共同受益。值得思考的是,俄罗斯提出中俄北极合作的背后有哪些考虑,其他国家会如何看待此事以及两国合作开发北极存在哪些现实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俄北极合作走廊的建设构想,务实两国北极合作,借与俄罗斯协力开发北极之势进一步深入参与北极事务,助力我国北极权益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9.
普京执政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俄能源合作发展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两国要素需求的互补性是两国能源合作的基础;二是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机制是能源合作的保障;三是地理位置毗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刚性优势;四是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经济利益诉求的基本体现。乌克兰变局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俄能源合作的走势及其影响。未来10年,中俄能源合作保持发展是基本态势。从经济基础、政治利益以及区位优势等因素看,中俄能源合作是互利双赢的选择,中国政府和企业更需思考如何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形式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极自然环境的快速变化,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可能。俄罗斯是最大的北极国家,近年来为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应对西方制裁,积极开发其北极地区并寻求中国的支持。2017年,中俄两国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是把北极开发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俄北极合作的战略性举措。本文利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对中国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显示,当前中国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宜采取机遇型战略,借助外部机遇来克服自身劣势,以实现向促进型战略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北极争夺加剧,从而凸显北极治理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北极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国际法在北极适用的模糊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北极治理不但存在制度"碎片化"导致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也面临北极争端加剧的现实挑战。在此形势下,新的北极治理模式应当走协同治理的路径,即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制度间有效互动、发挥北极理事会的协同平台作用和培育共同体价值共识,来实现北极事务中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2.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与战略价值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北极国家的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公约为处理北极问题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和法律依据,但部分海域的法律地位仍存在不确定之处.北极地区国家在地区事务中既合作又竞争,对其他地区国家的参与心存顾忌.目前,北极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中国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愿意在尊重该地区国家主权等相关权利的基础上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极冰雪的消融,北极的经济、政治、军事价值日益凸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北极事务作为全球性事务的一部分离不开域外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参与。中日韩"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共同身份决定了其相似的北极利益诉求,而利益的相似性又影响了其北极政策的制定,使得北极政策也体现出共同性。中日韩合作参与北极事务能够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并且各国以往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学考察、航道利用以及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经验为其合作参与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路径,使得中日韩合作参与北极事务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北极理事会是加拿大北极战略实践的重要成果,亦是中国制度性参与北极治理的多边平台。在这一框架下,加拿大积极与区域内外各国合作,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并取得了较大的话语权。本文在分析加拿大北极战略"三大支柱"的基础上,指出获取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支持是加拿大提升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地位的新途径。同时,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也需要得到加拿大的认可与支持,两国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的北极合作空间广阔,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赋予冰封区域沿海国特殊的环境管辖权,加拿大和俄罗斯依据这一条款在其北极海域内全面推行航行管制。然而这一单边管辖权的行使需要满足多项限制条件,两国部分管控措施超出了冰封区域条款的合理使用,突破了海洋法对航行权的保障。在国际法体系内,北极沿海国航行管控的特殊权力有其外部边界,受到多边海事规则的制约,特别是"极地规则"的出台将限制冰封区域条款的适用空间,削弱沿海国单边管辖权的合法性基础。北极沿海国实施单边管控面临法律和政治上的双重困难,通过国际平台开展北极航运合作,寻求在国际规则中维护其利益诉求,更加符合北极沿海国家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国之本,发展之魂。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了"一带一路"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2017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同到访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正式公布了中俄共同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合作。这是十九大之后提出的首个"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合作,2017年12月5~6日,吉林大学和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共建的中俄二战抗战及战后国际和平研究中心在长春举办中俄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吉林大学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论坛》编辑部参与举办。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吉林省政府有关厅局的领导、中俄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以俄军科院海洋部部长—国防部顾问赫梅利诺夫海军上将为团长、俄北极研究院院长米奇科院士、俄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尼克马杜林院士(因故行前委托罗津斯基教授代其发言)、俄国际交通研究院专项规划分院院长鲍列伊科、俄青年海洋联盟维尤金主席、俄远东发展部驻滨海边疆区总代表阿夫拉莫夫、俄扎鲁比诺港总经理布林等组成的俄军科院代表团参加了研讨会。中俄中心签署了继续共同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合作研究的备忘录。研讨会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重点阐述意义背景、国际影响和设想推演的局限,对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合作的内涵发展和北极航道建设提出了务实和有创意的新观点、新方案,取得开拓性成果。谨整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篇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基础深厚并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十九大后中俄两国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深化,中方"一带一路"与俄方"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得更加紧密,在"一带一盟"的战略安排下,两国农业合作将创造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中俄农业合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一带一盟"对两国农业合作的正向推动作用,阐述了两大战略对接的重要性、相关支撑关系、对远东地区及中俄两国的影响,并探究了通过两大战略对接促进两国农业合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是两国应对科技全球化趋势的迫切需要,是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两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领域的选择上,应采取择优原则与择需原则相结合。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需要市场、资金、组织、技术、智力、法律和信息等条件的支撑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突破中俄能源企业合作“瓶颈”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俄罗斯地理相邻,需求与供应互补,能源合作空间非常广阔。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俄能源领域便开始合作,但多年来,合作步伐非常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中俄能源企业间的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俄能源企业合作的水平决定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度。中俄能源企业合作是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途径。在中俄能源企业合作的进程中有成绩,也存在问题。突破能源企业合作的"瓶颈",是实现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俄罗斯在欧亚主义思想指导下,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通过推动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欧亚合作来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经营稳固的“欧亚战略空间”是欧亚主义指导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其最新政策化表现。俄罗斯近年来的欧亚转向是其对变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反应,是新时代地区主义方略,也承载着其世界秩序诉求。中国是欧亚战略空间的利益攸关方,是俄罗斯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的关键伙伴,但也需借重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复杂地缘情势和挑战,亟需通过文化合作予以应对。中俄有较完善的文化合作机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官方主导、政治驱动色彩浓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双边为主,缺乏多边框架;缺乏欧亚范围内的文化合作统筹和协调机制。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还面临如下难题:双方目标、方向分歧;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矛盾与防范心理;民意基础薄弱和双方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短板与社会赤字。中俄应加强战略文化协调,建立立体合作体系,加大战略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中俄+”的形式推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加强国际战略传播协作,增进欧亚地区多元文化叙事,共同塑造欧亚大陆的话语权和观念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