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给予了较多关注。目前,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已超越初期的译介与评述,正进一步深化,并尝试结合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实践及思想资源进行创新思考。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例如,"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背景是怎样的?国内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不同侧重点有哪些?已有研究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看待此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美国与东亚关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著有《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美国与东亚关系导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等;译有《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历史与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而且将对其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的演进等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之间的论争引发了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反思。在这场论争中,理论的多样性重新得到珍视,"中国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通约的、更具包容性的分析范式——分析折中主义日益兴盛。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金融危机的政治根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全球不平衡问题、全球金融治理与监管、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秩序转型等问题备受关注,这使得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随之成为一门更加兼容并蓄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欧盟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话语中,欧盟被视为地区概念,具有国际社会属性,遵从地区国际社会的一般逻辑,即欧盟地区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享与全球层次和其他地区层次国际社会不同的国际社会要素。"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为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它将欧盟国际社会分为欧盟国家间社会和欧盟世界社会(或跨国社会)两个维度,并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国际社会两个维度的形成和扩展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表明,其地区研究仍需在理论建设、议题选择和理论应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经过"英国学派"有意识地利用和阐释,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理论提供了现代国家在建构国际社会规则时可能具备的条件;而将现代国家作为基本单位,以构建国际社会的规范性,正是"英国学派"的核心论题。因此,奥克肖特思想被"英国学派"视为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并非偶然,更重要的是,"公民联合"理论展示出现代个体在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给当今国家间关系带来的困难和机遇,这切中了"英国学派"需要面对的理论难题。因此,在该学派不断回应和阐释奥克肖特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个审视"英国学派"发展道路及其理论前途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英格兰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构建出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而马丁·怀特在该学派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发挥了探索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区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梳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种国际关系的思想传统,探讨国际性与宗主性、初级与次级、开放性与封闭性国家体系的差异,马丁·怀特为英格兰学派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径。怀特的话语构建具有充分运用分类和比较方法、注重对历史的理论化、强调连续性甚于变迁性、具有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等特点,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逻辑思路不够一致、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的局限。研究怀特话语构建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传统、学术文化与国际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美英学派之间明显的学术分野。英国学派更具有体系与制度的批判精神,美国学派主流理论霸权护持心态较为明显。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美国学派处于普遍失语状态,而英国学派则给予了及时、建设性的学术反应。中国学术界必须清算美国学派的不适当影响,建立更具广泛性的借鉴性知识体系,提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中国议题与中国命题。  相似文献   

7.
英国学派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但长期以来将精力集中于全球层次而忽视对地区层次的考察。近些年,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英国学派成功地将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世界社会三大核心概念同地区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同时,提出地区性国际社会形成的具体条件,即地区性关键大国的存在、对域外势力影响的成功排斥及区内国家互相承认对方国家建构的努力并不将之视为威胁。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极强的"欧洲中心主义",对其他地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相应的地区性国际社会是否形成的争论上。当然,在转向地区层次研究后,英国学派也暴露出原有理论的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主权国家推动作用及全球性共同规范这两大经典学派观点产生怀疑,这急需英国学派学者通过加强对地区层次的研究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86,(3)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至少出现了三个学派:一个是现代化学派,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现代化观念,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即要把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理论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经过消化、改造,把涉及到人的、合理的,科学的内容移植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另一个学派是传统学派,即研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方法与今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再一个学派是行为科学学派,认为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可以从微观角度去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把行为科学中合理的内容充实到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英格兰学派以多元主义与连带主义为概念框架,构建出相对完备的人权话语体系。尽管布尔首次阐述这对范畴时主张多元主义,后来学派内部出现了明显分歧:连带派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和人道主义干预在特定条件下的必要性;多元派认为为促进人权而干预其他国家内政的做法缺乏足够共识;平衡派则反对在尊重国家主权与保护基本人权之间二者择一。布赞明确区分了以国家为中心的连带主义与世界主义的连带主义,并试图用前者调和人权与主权之间的矛盾。英格兰学派的人权话语构建实现了从法律共识到法律与道德共识并重、从二元对立到相互接近和部分融合的转变,体现出以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为中心线索、以秩序与正义的优先次序为评判标准、以经验研究与规范研究的结合为基本路径的特点,但也存在关注点不够均衡和概念过度延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国际社会是国际关系英格兰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与国际体系的比较,赫德利·布尔将国际社会界定为国家之间具有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的社会,从而完成了国际社会的概念化,并通过与国际秩序的联系加强了其社会性。另外,国际社会又是一个并非个人构成、没有中央政府、缺乏共同文化、存在普遍冲突的社会,这是其非社会性的表现。由此可见,国际社会是介于社会与非社会之间的半社会。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既要承认国际社会概念的有效性,又要关注其实质含义的特殊性,这样才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既要通过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促进相互合作,又要避免被国际社会的字面意思所误导而走进理想主义的外交泥潭。  相似文献   

11.
约翰·文森特是世所公认的英国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他在布尔所构建的国际社会的框架里,研究了国际社会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干涉与人权问题。文森特通过这两大主题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国际社会行为体、国家合法性、正义与秩序、主权与人权及人道主义干涉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探讨国际社会性质的变化。在布尔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文森特发展了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派及其当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派”的命名让我先从“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的命名谈起。英国学派实际上并不是“英国的”(English),而是罗伊.琼斯在20世纪80年代给它起的一个名字,琼斯声称该学派应该寿终正寝了。同样,哥本哈根学派的提法也来源于一篇强烈批评它的文章。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教训,即如果你要批评某个东西,那么就千万别给它命名,因为唯有名字会保存下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国学派”这个标签,不管是好,还是坏,就被固化下来了。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容易把它的思维方式和英国、甚至英格兰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在英…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当代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话语权的哲学基础源于福柯关于"权力与话语"的论述,此后辐射至国际关系、传播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概念。追溯国际话语权研究的理论渊源,厘清其学科谱系,进而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将有助于对标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和自身的不足。针对当前国内研究中普遍存在战略性研究多于策略性研究、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理论不能与外交实践相结合的现状,本文以国际核心期刊《国际安全》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聚焦领域、研究议题、作者分布等维度对该刊2012—2016年的涉华文章展开分析,寻求可操作路径,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已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内涵和边界。但是,由于其诞生和发展植根于国际关系学学科体系之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议程在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国家间关系和国内政策调整上仍存在局限,尤其是对国内政治和比较政治层面的金融活动和政策关注不足。作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议程,“金融政治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金融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囊括和融合国内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金融议题,尝试对政治和金融的关系进行更加系统的探索。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和地缘政治博弈回归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政治学核心议题至少包括五方面内容: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匹配金融体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最佳系统性策略,提升中国国际金融权力的最稳妥金融方略,应对大国金融博弈和国际金融制裁的最有效手段,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有序变革的最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主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骦专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专著《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译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没有应答的威胁》《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从政治角度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科。广义讲,称大学科,泛指国际政治的理论、历史与现状,包括全球学和地区学。狭义讲,称小科学,分支学科,单指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学科,即综合性、系统性、现实性的理论学科,本文主要从分支学科的角度论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安全研究在英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英国的安全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大英帝国的转型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分支,英国的安全研究设置了以战略研究、裁军研究为主的研究议程,对国家安全这一议题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在一个世纪的知识积累中,英国的安全研究在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突出历史、文化与规范研究的特色。具体而言,英国的国家安全研究重视非物质因素(尤其是战略文化和伦理)的作用以及历史案例和实践经验的独特性。与美国的安全研究相比,英国的安全研究在方法上强调反思性而非科学性,追求历史经验的特殊性而非经验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8.
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英国脱欧进程出现了众多波折,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源于政治博弈和社会分歧的脱欧进程加剧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极化和分化,使延续数百年的政治制度遭遇了新形势、新议题的冲击,制度问题不断暴露,制度韧性被推向极限。2019年的英国大选是脱欧公投以来的第二场提前选举,它是英国国内政治受脱欧进程演变的结果,这场选举也将持续影响英国政治的走向。后脱欧时代,保守党政府依然面临着社会撕裂、国家分裂、国际定位等诸多挑战,工党、自由民主党等政党则进入了重选领袖、重新调整的新阶段。由于苏格兰地区和北爱尔兰地区的离心倾向上升,脱离欧盟"重获国家主权"的英国将直面国家分裂的风险挑战。如何淡化脱欧纷争和重建国内共识,仍是保守党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际政治的理论研究兴起于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在借鉴或引进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具有中国风格的国际政治理论.而独具特色的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倾注几代人的心血,而且还要以该领域中的开创性成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赵义 《南风窗》2007,(16):3-3
当全球气候变暖(核心是减排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核心议题之一后,各国的政治角力就不可避免。在"一超多极"的格局中,欧盟的态度最为积极,英国甚至试图将全球变暖提升到危及国际安全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