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机关已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法人作为一种组织体无法自行走上诉讼轨道,这就为公安司法机关追究法人刑事责任的诉讼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被告法人的诉讼活动可以由其诉讼代表人代为进行。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方式参加诉讼活动;他作为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应当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与民事诉讼的代表人设立的目的、身份等不同,不仅如此,被告法人的诉讼代表人与被告法人的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也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代表人诉讼若干观点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代表人诉讼机制在实践中适用的较少,学界对此有三种解释。我国代表人诉讼与美国的集团诉讼并没有关联,并非超前的立法;代表人诉讼的适用对象是重大权利型的群体纠纷,并具有显著的权利保障和效率优势,不能笼统地和美国集团诉讼进行优劣比较;实践中代表人诉讼适用的不多,但并非都是部门利益和司法不独立的产物,解决群体纠纷的诉讼机制应当是多元并且可以选择的。我国代表人诉讼机制应当从修订自身制度设计、界定多元的群体诉讼机制以及规范法官程序选择权能三个方面入手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中对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权利救济,虽然在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应司法解释中都有涉及,但是无论在实体还是在程序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不仅给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权利救济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成为许多行政案件案结事未了,甚至行政案件申诉、上访、信访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诉讼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权利救济制度体系,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未获准,应当赋予其上诉权;没有申请参加诉讼,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遗漏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案件,二审法院并非一律发回重审;应赋予被遗漏的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提起再审之诉的权利;应当赋予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管辖异议权;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在终审前都可以参与诉讼程序;参照原被告举证责任完善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举证责任制度;强化行政诉讼生效裁判执行中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审理程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位犯罪的特点对审理程序的影响我国的刑诉法颁布时,单位还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故此,刑诉法中并无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规定,修订后的刑诉法对此仍未作规定,由于单位犯罪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点,适用现行刑诉法审理单位犯罪案件,会遇到一些问题。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些组织体,而不是生命体,这种组织体本身不能直接具有某种意志,也不可能直接实施某种行为,它的意志由自然人的意志形成,它的行为要由自然人来实施。单位这些区别于自然人的特征,决定了单位参加诉讼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有其特殊性,在任何单位犯罪中,均以犯罪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为被告人;在犯罪单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要注意被告范围的特殊性。诉讼代表人属于被告一方的当事人,但又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不同于证人、辩护人和委托代理人。单位犯罪案件实行个人被告随单位被告由同一法院一共管辖。在起诉制度方面,对单位被告和个人被告实行一并起诉或一并不起诉的原则。对单位犯罪案件的强制措施,应根据强制措施的不同对象和客体分别设置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 ,使得单位与自然人一样成为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特点表现为适用对象的多元化 ;主要适用经济型强制措施 ;具有削弱单位的犯罪能力、防止单位继续犯罪和防止单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多重功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应当包括诉讼代表人。只有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可能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妨碍诉讼的行为时 ,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是否包括法人及单位 (以下统称单位 ) ,刑诉法未作明文规定 ,理论界有不同认识。司法实践中则仅让被害单位享有有限的诉讼权利 ,实际将其排斥于被害人范围之外。笔者认为 ,被害单位应当成为被害人。从社会现实看 ,单位的正当利益或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是一种客观事实。指向单位的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极大 :合同诈骗、票据诈骗往往使企业遭受重创 ;贪污、挪用公款犯罪往往使企业成为“穷庙” ;侵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 )的犯罪则往往使受害单位蒙受重大损失。企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要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价值是人们通过自己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效用和意义的认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去追求并希望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且能实现的特殊理想目标。作为价值体系中法律价值的子系统,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价值同样具有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三个要素。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是多元的,表现为维持单位犯罪诉讼秩序、实现单位犯罪诉讼公正和保障单位犯罪诉讼当事人权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群体诉讼快速增长,但1991年设立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该制度的运行障碍主要来自法院与当事人。示范诉讼尤其是职权型诉讼因其契合能动司法的精神,而且可以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适合作为代表人诉讼制度的补充,而成为域外群体诉讼解决的有效途径。引入该程序时应当注意示范案件的选择、公告和权利登记、未参加示范诉讼的当事人权利保障及判决的扩张等程序问题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新刑诉法应将受害单位规定为“当事人”裴以冈新刑诉法应该加强对受害单位诉讼权利的保护,将受害单位规定为“当事人”,赋予受害单位与被害人相同的诉讼权利。一、与被害人相比,受害单位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与其所处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侦查人员有法定应予回避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或由当事人申请回避。司法实践中,一些侦查人员为了迅速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往往忽视向其告知申请回避的权利。   刑诉法及司法解释对侦查人员在讯问时是否要告知犯罪嫌疑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未作出明确规定。笔者以为,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应当履行告知其有申请回避权利的义务。   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看,申请回避权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作为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犯罪嫌疑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2.
代表人诉讼的本质特征在于“合众为一”,以有限或特定的代表人原告实施诉讼,但判决对整个群体有效,属于既判力相对性之例外。代表人诉讼的诉讼标的是超越个人权利的“群体权利”,包括扩散权利、集合权利、同源个人权利三种。以群体权利为媒介,代表人诉讼判决在群体权利人的主体范围内发生既判力。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判决对全体参加登记的权利人有效,并向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发生既判力(拘束效)扩张。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判决对未声明退出的投资者有效,遮断后者提起个别诉讼,并向声明退出的投资者发生既判力(拘束效)扩张。当然,选择退出的投资者保留提出新攻击防御方法的灵活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辩护分为指定辩护和委托辩护。在指定辩护中又有应当指定和可以指定之分。我国刑诉法27条第2款把聋、哑或者未成年人犯罪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纳入了应当指定之范围,但是,如果被告人是盲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时,法院是否为其指定辩护人呢?我国刑诉法没有明文规定,实践中做法也不一致。有的认为盲人犯罪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制度,是对股东知情权的侵犯,除接受监管部门的处罚外,还应承担其民事法律责任.侵犯股东知情权是侵权行为,是对法定义务的违反.此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指违反证券法规定做出虚假陈述的单位或个人.针对不同的主体,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发行人和发起人对证券发行侵犯股东知情权负无过错责任,发行人之外的人负过错推定责任.在侵犯股东知情权行为民事诉讼中,为便于代表人诉讼的提起,应当把代表人诉讼的范围进行扩大,将诉讼标的具有共同性或同类性改为有共同的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将登记参加诉讼方式改为自动获得诉讼权利方式,权利人在法定的期间内只要不明确表明其退出诉讼,代表人将代表其利益参加诉讼,判决也将对其发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现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而日益增多的.刑法虽然专门规定了单位犯罪,但是刑事诉讼法却没有紧跟其后,针对单位犯罪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诉讼程序和强制措施,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侦查难、诉讼难、执行难的现象非常普遍.为防治高发、频发的单位犯罪,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值此刑诉法修改之际,从立法角度研究我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无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江民才欧阳顺乐’96刑诉法对于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如何正确适用法律,以实现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操作上正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亟待统一认识。一、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问题’79刑诉法对犯罪...  相似文献   

17.
刑事审判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审判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几个问题●江民才欧阳顺乐新刑诉法对于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如何正确适用法律,以实现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在操作上正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亟待统一认识。一、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问题原刑诉法对犯罪的...  相似文献   

18.
无罪推定是被追诉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被追诉者各项诉讼权利的基础。在刑事诉讼中将无罪推定确立为指导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准则,就是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应当在刑事诉讼中彻底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及其引申的主要内容应当分为三个层次:证明责任、被追诉者的权利和对被追诉者的权利的保障。由于无罪推定假定被追诉者无罪,对控诉的举证责任应由控方承担,被追诉者不承担无罪的举证责任,所以,被追诉者就没有理由配合控方提供自己犯罪的证据,包括口供。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违背了无罪推定关于被追诉者不应当承担举证或证明责任的基本精神,使得被追诉者负有帮助侦控方履行举证和证明的义务。这一规定实质上表明我国刑诉法要求被追诉者承担举证或证明责任。因此,从无罪推定的这一层面上说"应当如实回答"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取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56条规定,对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可以申请仲裁、提起诉讼。但对此类争议的性质、权利争议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及法律责任等均未作出规定。本文通过对此类争议的分析,认为集体合同权利争议不应纳入劳动争议的范畴之内,而是应当作为一类特殊的案件来处理;工会作为一方诉讼主体不是充当诉讼代表人的角色,而是诉讼担当人;对于不履行集体合同,工会主要是承担道义上的责任,而用人单位则应根据其行为的性质,承担违约责任或违法责任。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第130条关于终止诉讼的规定,未顾及控告人的诉讼权利,也未提到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同样规定还见于刑诉法第15条。但是,依照刑诉法第143、144、145、146条之规定,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均可以申诉,公安机关可以要求复议或复核;依照刑诉法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