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基础性的特点,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保障平等的权利、创造和设置均等的机会、制定和构建公正的制度,创建了一套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状况进行分析,阐明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可通过完善社会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努力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3.
任新峰 《唯实》2011,(8):23-25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心应是社会组织建设。当前,基于党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主力,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主角。最终,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这应是基层党委政府和社会共同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云峰 《奋斗》2008,(11):22-2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公共部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极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适应经济利益格局多元的发展现状,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不断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适应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调节,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有效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运动是社会组织兴起和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紧密相联,具有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增强社会自治的社会功能,是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在计划生育、扶贫、救灾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进而也造成人们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管理不仅是对公共秩序、基础设施的管理,更是对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疏导和培育。为此,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利于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同时,通过研究社会心态来发现社会管理的重点与突破口,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创新是近年来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将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引入社会管理创新当中,不仅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管理中社会融合的重要意义,还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弱势群体社会排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融合在社会管理中的发展路径,从而以新的视角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宋贵伦 《前线》2013,(1):9-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个“重要保证”、两个“必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密切结合首都实际,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中间阶层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在社会的价值取向上,中间阶层与社会主体部分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在社会的结构构成上,中间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坚实的社会基础。政府应发挥中间阶层的作用,以保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与完善社会管理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与完善社会管理存在着结构性制约和依赖关系,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不成熟,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社会主体的诚信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培育壮大第三部门,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最终完善我国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2.
王波 《实事求是》2008,(4):55-57
人的社会法权是以社会生活为根据、以社会劳动为基础,并与社会劳动相对等、与社会秩序相依存的客观实在。维护法权的伦理顺序是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的重要步骤。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没有“天赋人权”,没有“神赋人权”,没有“绝对人权”。人权只能以社会生活为根据,以社会劳动为基础,以社会秩序为依存。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社会组织的广泛兴起是社会自主性增长的客观载体,公民意识的普遍崛起则是其主观要件,并在本质上归结为社会权利的扩展伸张。  相似文献   

14.
宋贵伦 《前线》2023,(1):18-21
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关系取向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研究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全国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在性别、年龄和城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社会资本构成性成分中,社会信任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最明显,社会网络、邻里互动和朋友交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亦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对于不同群体而言,社会信任对女性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而社会网络和邻里交往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男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邻里交往均对中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而朋友交往则对青年居民的影响更大;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邻里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朋友交往则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研究为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中国经验证据,体现了西方社会原有解释命题的有效性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适用性,为国家和个人在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韩冬雪 《前线》2013,(1):41-43
如何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组织来推动社会管理l体制的创新,是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在推动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社会建设的本质与主体来源等基本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讨论中,通过归纳社会与国家相互依存又彼此博弈的关系,明确指出了社会建设在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这一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必然兼具国家与社会双重主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银川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转变职能,不断改进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持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网络的排挤,导致部分社会公民权利与应得被强势团体排挤.进而导致其基本权益被剥夺,自然而然的产生愤恨。而愤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被排挤者的抗争,进而影响社会的基本稳定。本文主要研究社会排挤与社会冲突产生的内在联系,并结合08年云南孟连恶性群体性事件,以此为反思的纬度,揭示当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因素以及消弭这些冲突与矛盾的基本对策,以期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动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的总体要求,当前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要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文化实践受制于社会和社会的需要即文化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化实践。由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S市广场文化单位社会和后单位社会时期的差异性可知:老工业基地社会长期的单位历史和断裂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其文化实践阶层和群体的差异性。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应立足于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来改善和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拓展公共空间和培育公共活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缓和社会结构的分离倾向,使现代社会成为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