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物安全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面对这一威胁,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关注:世贸组织《关于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中全面涉及这一问题;作为多边环境协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了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取得;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更是专门规定了改性活生物体(LMOs)的越境转移的制度。通过国际合作,诸多国家在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运用现代生物技…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较大的国家之一。笔者在介绍我国物种入侵现状、国际社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以及我国检疫历史、检疫制度的作用后,阐述了为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除了加入相关国际条约外,我国应当尽力完善动植物检疫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动植物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的准物权制度将生物资源纳入了物权制度框架,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物权法所具有的权利配置功能和权利实现机制为厘清现有相关法律中的生物资源的权属与权利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上位法指引;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涉及多个法律领域的"大"课题,物权法不能也不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所有问题,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并形成合理的、相互沟通与协调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毛亚楠 《方圆》2020,(3):32-35
2005年到2008年间,亚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项目在西双版纳开展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试点工作时,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依据卫星影像资料发现,在景洪市勐龙镇与勐海县布朗山乡之间的区域仍覆盖有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该区域呈阶梯状分布着从热带季节性雨林到热带山地雨林等较全面的植被类型,是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破坏比较严重,需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需要采取针对其特点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府问责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行政补偿制度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今其保有却不断受到威胁。菲律宾不仅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生物勘探的法律,而且与此相适应,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传统知识的专门法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立法形成立体交叉模式,建立了堪称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知识的法律保护体系。菲律宾经验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立法几近空白的中国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海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属性是解决公海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基础,在国际社会中,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公海生物多样性的自身特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订立过程和立法宗旨、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现有人类共同遗产的形成来看,公海生物多样性应当属于人类共同遗产。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当在有关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议程中坚持人类共同遗产的立场,积极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法律是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驱动力,而生物多样性对法律也产生反作用力.我国对于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领域,存在着研究视角过于单一、固守学科领域和缺乏整体观等问题.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必须要注意到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系统认识的变迁;以国际环境法为出发点,结合多维视角对其加以研究.从整体上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以及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生物技术的专利性及相关问题以及生物安全问题和生物剽窃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大事。本文就全球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但伴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危机的显现,如何优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成为全球各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其中,非政府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日益成为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当前,既有研究立足非政府组织视角和全球治理视角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但相对缺乏整合性视角的阐释和对微观机制的探究。基于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论文构建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得到两个主要发现。第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包括10个要素:科学知识的获取储备、积极主动的决策参与、妥当合理的信息处理、监督协调的有效实施、专业意见与技术的供应、政治结果的落实执行、媒体网络的构建发展、公众参与的引导激励、其他主体的配合协助和支持导向的外部规则;第二,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类型、项目活动类型、伙伴关系网络规模,在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和参与效果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研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路径启示,有利于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物科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新增长点,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生物科技的重要材料,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高度重视。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生物多样性公约》对遗传资源财产权作了特别的规定。本文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精神,对生物遗传资源的价值以及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益分享权的含义进行阐述,与传统财产权及特殊权利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共性以及生物遗传资源利益分享权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的盲目建设,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不能协调解决的。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共存,是人类追求和当代城市所奋斗的目标。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现状、原因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城市化和生物多样性共存的途径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城镇。  相似文献   

13.
秦天宝 《法学论坛》2022,37(1):119-128
生物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性特征要求其法律规制体系应更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新时期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兼具自然资源保护、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等综合性目标,要求必须以总领性、宏观性的思路发展和完善法律规制体系。系统性法律规制因具有推动政治决策法律化、符合生物多样性层次性规制要求、实现公众利益和保障法律规制效率性优势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法律规制包括了规制依据、规制主体、规制手段和规制对象等要素,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性法律规制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掠取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本文从生物遗传资源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三原则入手,主要探讨了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制度的缺陷,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制订一个全球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是当务之急。这个公约必须明确肯定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法律地位;具有一般国际法的强制性;建立充裕的专项基金;适当规定国际合作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并设立一个保证公约实施的高效机构。  相似文献   

16.
印度遗传资源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以及预防对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规范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获取,确保公平分享因其利用而产生的惠益,印度于2002年制定了《生物多样性法》。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制定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的立法程序。由于我国与印度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流失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国情,因此,《生物多样性法》为我国制定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法律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棉花等转基因植物的出现和转基因动物如“多莉”、“元元”、“阳阳”的诞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去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图谱草图公布时,又给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基因资源的保护问题。基因是核酸分子上的功能单位,载体为DNA分子片断,用核苷酸排列顺序表示,它是生物遗传特征传递给子代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当前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已使由多样性生物得到其独特基因成为可能,即从客观存在的全长DNA序列中选择特定的片断,第一次用技术的手段将其分离出来或者克隆出来,使其显示出特有的应用价值。基因重组技术和遗传变异技术也使将独特基因转入已有动植物产生新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品种成为可能,如前述的转基因动植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独特基因的资源,这些技术手段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基因资源的获得已经成为生物竞争中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在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竞争形式下,制定对基因资源获得和利益共享的特殊的国际保护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制定对现存独特的知识和物质的资源保护制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吴玥 《法制与社会》2012,(22):58-59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植物遗传资源的种类更是不胜枚举。进入21世纪以来,在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借知识产权制度之力,对植物新品种及其附属经济产品的研发创新者利益不断强化、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万政钰  刘晓莉 《河北法学》2012,(10):189-193
目前,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初步进入法制化轨道。但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新形势的出现,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已不能有效适应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需求,逐渐暴露出立法缺位、框架缺陷、机制缺失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在弥补立法漏洞、修改相关立法、健全配套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稂颖 《法制与社会》2013,(7):174-175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通过研究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环境因素影响,认清环境立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