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高层点击     
《人大论坛》2009,(6):M0002-M0002
胡锦涛5月22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观察与思考》2009,(11):10-10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9月23日召开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强调: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全民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将长期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近日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专题研讨班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把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李学举部长报告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作出了重要判断:“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6.
黄桂霞 《中国妇运》2014,(10):29-32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获得的数据发现,十年来,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妇女社会保障快速发展,保障内容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农民逐渐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及推广,使得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城乡妇女的社会保障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沈宇华 《淮海论坛》2013,(3):42-42,39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关注民生、保障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的根本性管理模式,而社保扩覆又是社会保障运作体系中最前提、最基本的运行措施.是社会保障基金为社会保障工作长期开展的基础和源头。一种制度的建立,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必须以扩面工作的大力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征收、储备的费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现在,我代表国务院,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有关情况,请予审议。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终将其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都明确纳入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去年以来,闸绕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推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平堂  王日明 《山西政报》2009,(14):58-58,55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本文就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和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证了社会保障是一个当代世界潮流;从中国国情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选择问题,归纳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存问题;论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最后归结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在党的文献中经过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为主体的“小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展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大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中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这一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为“覆盖城乡居民”。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项基础制度、三项重点制度和两项补充制度.这是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目标,为加快建立完善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最近,我们到长春、吉林、延边等七个县市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部分县、乡、村干部、农民座谈,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吉林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有了较深入了解,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08,(4):27-28
近年来,我们常熟市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全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努力把城乡老年人纳入社会保障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现状是: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较多,但覆盖面相对有限;社会保障的基金收支较大,但待遇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因此,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二是要建立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三是要确立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完善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是全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若干立法层面构成,要解决立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应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致辞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坚持加快改革步伐、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7,(1):44-4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覆盖城乡居民是这次《决定》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宁夏吴忠市着力健全完善以城市低保为核心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运作规范、管理有序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05年全市共有13584户36065人享受城市居民低保.全年发放保障资金2432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依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决定》.城市低保家庭中796名在校大学生.1498名二等以上残疾人.436名重度疾病患者.全部享受城市居民低保。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是新时期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本刊策划了此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