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经济目前面临着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状态,并正在陷入长期增长乏力、低迷的困境。究其原因,短期内自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所导致的世界经济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增长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发挥着更为根本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美国经济金融化进程,是近五、六百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它一方面使得美国经济超越了16世纪以来形成的"地理·实体经济空间",开辟了另外一个新的"电子·金融经济空间",成为一个典型的依靠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资本自由流动来掠夺全球资源的"金融国家";另一方面,它在美国国内外形成了双重的"中心—外围"结构,在国内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破产,在国际上则形成了"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的分工、竞争格局,导致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和以BRICS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阻力巨大。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存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必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等各个层面国际经济协调的积极参与,也将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史敏 《亚非纵横》2004,(1):19-24
2003年亚太地区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预计200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可达4%。美国经济能否保持较快增长、日本经济能否尽快走出"阴霾"值得关注和研究。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已经取得实效,并将继续在地区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亚洲地区经济的全面复苏也遇到阻力,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2000年下半年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动荡导致这一地区的货币持续疲软,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回稳迹象。舆论普遍认为,今年亚洲货币前景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同时,美国经济尽管由于美联储新年伊始的降息措施迅速出台,抑制了下滑的势头,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今年亚洲国家经济受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和当前金融形势恶化等影响,增长势头将会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发展代表了未来全球发展方向,也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焦点.中国需要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方面积极应对,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5.
上合组织成立10年来,经济合作的机制建设逐渐趋于成熟,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合作取得重大成果。但是,上合组织进一步的经济合作遇到了来自前苏联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挑战,正在扩大的关税同盟和即将形成的统一经济空间、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日益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到集团层面。为此,中国有必要在今后10年从区域一体化、贸易货币结算、金融合作等多方面来推进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施锦芳  赵雪婷  闫宇 《现代国际关系》2023,(11):136-153+156
2022年5月日本宣布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旨在拓展其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外交,保障重要商品供应链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及实现社会数字化转型。日本可通过深化与IPEF成员国合作获得短期收益,但IPEF本质上是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建立的经济合作构架。长远来看,日本加入IPEF不仅会阻碍中国在“印太”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挤占中国全球进出口贸易份额,加剧“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竞争,而且可能迟滞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有鉴于此,中国应认真研判日本加入IPEF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构筑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2022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东南亚地区虽经历了系列内外风险与挑战,但区域政治、经济、外交和经贸合作等领域发展成效显著。政治方面,东帝汶、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完成政府换届,泰国、柬埔寨等国即将进行国家大选,缅甸危机仍在持续。地区政治发展整体平稳,部分国家政局稳定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方面,为加快促进疫后经济复苏,东南亚地区国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整体保持了持续复苏的态势,部分国家经济增速超出官方预期。同时,由于世界经济面临着“滞胀”的风险,2023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复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外交方面,东南亚地区外交压力持续增大,更加重视战略自主,强调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将持续推进多边对话合作,确保本地区总体和平稳定。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方面,双边贸易增长强劲并创历史新高,双向投资与产业合作取得新进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成果丰硕,可持续发展成为合作新热点,澜湄合作打造成为区域合作“金色样板”,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了突出进展,伴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和释...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全球金融业遭重创,贸易大幅萎缩,资本流动不确定性增大,全球经济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发达国家总体复苏步伐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良好,全球经济增长趋缓,金融体系结构可能存在新的风险,政府财政政策抉择艰难,全球流动性可能萌发新的资产泡沫,货币体系调整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反弹迅速,但也面临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等一系列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自2014年以来,非洲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之前年均增长5%下降到3%左右。但是,非洲经济仍有不少亮点:增速仅次于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在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非洲国家;1/3的非洲国家在包容性增长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数字经济在非洲一些国家兴起。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债务负担加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非洲国家纷纷倡导经济多元化、积极推进非洲一体化,并加强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合作。非洲崛起的势头没有也不会改变,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经济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下的俄罗斯远东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全球众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远东地区经济虽然也受到全俄GDP增速变缓、卢布贬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零售商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指数均有所增长,地区经济运行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1.
一、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动下 ,本地区的经济也在复苏。预计2004年的全球产量将增加5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总额(包括商品与服务)将增加8.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同时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预计2004年东南亚的GDP的增长率将达到6.2 % ,整个东南亚的GDP将增长7.3 %(亚洲发展银行2004)。区域经济之所以蓬勃发展 ,主要是因为主要经济体(即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增加 ,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需求持续上升 ,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简称IT产业)好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北美区域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美墨加协定》条款对全球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使用GTAP模型模拟了该协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北美区域价值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网络,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关联程度低于区域内国家,原产地要求提高可能对部分区域外国家的汽车产业及巴西钢铁行业造成一定的负向冲击;第二,从区域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地位指数来看,墨西哥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提高原产地要求违背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带来北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第三,非市场经济条款将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产生障碍,并且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自贸区谈判的范本;第四,从GTAP模拟结果看,协定签订对美国GDP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中国积极融入区域贸易组织能够避免其负向冲击,但该协定也会对中国加入亚太自贸区产生阻碍。中国应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改革的进程,积极推动自贸区谈判,反对歧视性贸易做法。  相似文献   

13.
陈松川 《东南亚》2001,(4):12-15
中国入世对东亚地区 (本文中的东亚以“10 + 3”国家为地域范围 )经济的影响 ,是一个颇受世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入世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深化的新机遇。本文试从深化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角度对中国入世的重要影响做一探讨。  一、中国入世为深化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动力1 中国入世将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拉动东亚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形成东亚经济合作深化的巨大推动力。历史上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今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增长 ,都必须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加入WTO为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参与和分享全球化提供了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全球化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走向金融和科技自由化条件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金融泡沫和全球治理结构缺位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全球化经济失衡的结果。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受巨大影响,但由于措施及时得力,率先走出低谷,并保持平衡较快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后危机时代的贸易战略调整、生产体系、金融开放、市场开拓、完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中国积极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5.
拉美地区对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商品出口增长、资源类商品进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资源类商品供大于求是导致此类商品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中国不仅稳定了此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使拉美地区此类商品的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中拉经贸合作由"贸易驱动"向"金融驱动"过渡,中国对拉美地区资源类商品的进口需求稳步增长将继续拉动双边经贸合作,中国在拉美地区金融类投资涉及的国家(地区)日益增多,与部分拉美国家成功探索和实施了"贸易+投资+金融"合作模式,金融合作可以使拉美国家普遍受惠。中拉经贸合作是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GDP每年增加6000~8000亿美元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拉美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自然延伸,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由贸易是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拉产能合作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产能过剩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全球背景下,中拉产能合作应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19日美国和英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与英国等国发动了对伊拉克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既严重地打击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经济复苏,还对正处于衰退中的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如同“雪上加霜”,使得全球经济复苏拖延,  相似文献   

17.
越南与中国互为邻邦,陆地边界线相连,共同拥有北部湾.两国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签订了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北部湾划界等多个协议,为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71.92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9.4倍,比2003年增长了47.68%,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增长纪录.越南对中国的出口额达27.355亿美元,进口额达44.565亿美元.中国对越南的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也迅猛增长,在对越投资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14位,尚有效的项目362个,协议投资额为7.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国家紧邻我国新疆,在经济上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双方在贸易、投资及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需要寻求各种可能的合作途经。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源和广阔的新兴市场,还可以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繁荣,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已实心化和常态化。美国在安全层面正在加紧打造"亚太版北约";经济层面加速拼凑排斥中国的全球经贸体系;外交层面企图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这些举措恶化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安全环境;将抬高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成本;有可能削弱中国-东盟的信任基础。东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主要受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考虑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加快推动落实RCEP、助力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