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政府的行为深嵌于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复杂交错的府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制于国家宏观环境和微观制度安排的影响,表现为对地方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分析和消解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应该在承认地方政府理性逐利人本性的基础上,从行为与制度的视角入手.本文通过Int-B-Ins模型的建构分析,对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与制度成因进行了深层解析,并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提出引导地方政府优化行为的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创新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芳 《理论导刊》2006,(5):8-11
政府创新本质上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通过利益主体博弈,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后形成的新的契约格局。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博弈工具动态地分析在制度创新中三种参与力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可以发现可能的博弈结果——地方政府的伪创新。规范地方政府创新的行为,要从改善博弈的策略环境和规范及改进地方政府自身入手。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考察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影响专用性 ,论证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活动曾经有着合理的存在理由。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到较高水平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将逐渐偏向于可能无效率 ,中国的制度变迁则会通过一个博弈过程或强迫执行过程而退出锁定 ,向其他制度变迁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实质上是打破原有管理型政府模式下权力结构、重塑利益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会以不同的博弈策略参与进来,成为权力博弈的局中人.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目标和资源配置权的双重角色,从而成为服务型政府创新的主体.但由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特别考量,致使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存在"惰性"思维,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应从制度创新环境、利益分配等多种角度,消除地方政府的"惰性",增强其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度供给机制上由效率主义向正义内核转变,由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向以政府为主的多元主体转变,由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转变,由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制度供给方式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供给方式转变。这些变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在中央政府积极引导下,努力克服原有意识形态的惯性影响及路径依赖作用,减轻预期成本的约束,增强民间制度需求的实现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难题。制度演化理论以系统、动态的视角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解析,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制度创新与公共利益的连接点、构建科学的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摆脱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合、提高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等,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逐渐与中央政府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主体,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诸如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等,给了地方政府在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动机;而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博弈动机。本文认为,正是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地方消极对待中央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赶超战略的历史任务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行为进入了制度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包括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在内的博弈均衡。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的设计者是中央,执行者是地方政府。由于中央与地方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双方利益和偏好不一致,就会导致中央提出的政策与地方实际执行的政策不一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因此,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反应,与地方政府重复博弈,诱使地方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才能顺利、彻底地实施。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一代理模型,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作为代理人的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利用作为委托人的政策制定者的信息劣势、监管漏洞以及风险的分担机制,通过不作为、虚假执行和歪曲执行等方式,致使政策执行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进而造成政策目标的落空或扭曲.本文将信息经济学中"道德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研究,以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将地方政府虚假执行政策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称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均无法满足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的博弈策略.央地之间的博弈具有"斗鸡博弈"的特征,具有层级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符合"智猪博弈"的特点,而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则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笔者在对上述主体之间的博弈策略分别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利益整合"理念为主线的规避政策执行中道德风险现象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地方公共物品只能由地方政府供给;而外溢性地方公共物品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这类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相互博弈。地方政府间博弈必然引致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制度创新是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基本路径。政府合作社制度使地方政府间合作通过经济契约制度化,是地方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博弈的一个有效的林达尔均衡。  相似文献   

11.
王刚  娄成武 《行政论坛》2011,18(2):73-77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博弈"在城郊土地管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造成城郊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存在差异,分税制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尚不完善等。而化解"土地博弈"的困境在于将农民纳入博弈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土地配额转让流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的假设、理性行动理论成本—收益的分析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权衡博弈的阐释,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存在行为偏好有限、行为意愿不高以及行为自觉性缺乏等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实现地方政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合意,需要构建利益契合、政治预期与价值认同的复合激励机制。同时,还需要凭借税收制度、财政制度、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来推动激励机制的实现,最终达到激发地方政府生态创新实践内驱力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垂直管理制度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学界对政府垂直管理制度关注与研究较少,但政府垂直管理却是我国目前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在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与问题,很有必要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视角对我国政府垂直管理问题予以分析。通过宪法和其他宪法性法律严格控制垂直管理的设定与扩大,使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和关系处理充分体现平等、民主、法治的宪政精神,将是实现我国政府垂直管理制度法治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精准扶贫中少数地方政府存在造假行为。从博弈论视角分析这些地方政府造假成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中央政府许诺贫困地区脱贫后,原来扶贫政策措施不改变,导致这些地区地方政府造假时能取得当地贫困农户的配合;其次是因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中央政府委托代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现了逆向选择,接受了地方政府的收买,容忍和接受了地方政府的造假行为。治理建议主要有:从有利于反腐败的角度看,贫困地区脱贫时中央政府应取消这些地区原来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对贫困户实行权利和机会的扶贫;实行低保和贫困标准"两线"统一,以免给地方政府造假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建立系统全面、分类的救助制度;要采用市场、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一些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治理;要加大力度建设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5.
“剩女”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降低了社会幸福指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看重婚姻恋爱,用好路径依赖;追求人生幸福,挑战价格刚性;依托婚恋交友平台,降低婚恋成本;端正婚恋观念、调整理性预期;借助博弈理论,成为情场赢家.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地方主义现象可以借用“囚犯的难题”博奕模型来分析。分析的结论是,在全局性的事务方面,若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权威,地方政府微观理性的行为必然导致宏观不理性的恶果。为了尽可能减少宏观环境恶化对本地区的不良影响,理性的地方政府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并进而陷入了地方主义泥淖。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就必须在制度上确立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改变导致地方主义泥淖的博奕结构中的奖惩机制,在制度上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自觉地摆脱地方主义的泥淖,选择走向合作的策略,为共同解决全局性事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演化范式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国宪  孙斐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104-113,128
地方政府创新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趋势,也是推动我国政治-行政改革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梳理地方政府创新相关文献、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基础上,基于演化范式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本文重新界定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内涵;其次,研究了其演化路径与内容,指出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四条演化路径和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其内外部决定因素,总结出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政治企业家"精神、知识累积、创新的路径依赖、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知识外溢与竞合、创新嵌套的行政文化和技术创新等八个决定因素;最后,构建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管理的主体行为与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农地管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核心原因在于宏观政策缺乏微观执行基础.基于此,分析了农地管理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的行为,并探讨了农地管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不同管理主体的行为变化对各主体利益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的利益变化.利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建立了三个主体的博弈分析模型.首先从子博弈分析出发,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管理中的博弈过程,其次分析地方政府与农民集体利益的代表——村集体的博弈分析,最后建立三个主体的主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农地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间联合与中央政府博弈的可能性不大,因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白下而上做实农地管理的微观主体——包括明确农民的使用权益、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有利于消除农地管理中的寻租行为,提高农地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与其外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 ,随着中央与地方分权化的改革进程 ,部分地确立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地位、增强了其独立的利益目标 ,一方面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给定的约束线内进行自主性决策 ,市场主体地位增强 ;另一方面 ,分税制以及财政分级预算使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绩效有了强大的激励机制 ,地方经济利益增进目标突出。但是 ,地方政府在和中央政府以及企业行为博弈的过程中也已引起了一些外在性问题 ,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型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机制主要包括行政监督、财政控制、法律规制和政党控制.这其中,财政控制因为适应了地方自治和民主化浪潮的时代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政治安全与行政效率,已成为多数成熟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增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基本手段.财政控制的具体技术手段很多,但核心的手段是转移支付.虽然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依赖程度已相当高,但由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本身夹杂着过多的政治妥协因素.因此并没有较好的发挥增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